非遗传承有了“新玩法”

——访《黑神话》配音、陕北说书艺人熊竹英
2024年09月02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陈显信

《黑神话:悟空》中有一段陕北说书惊艳了不少玩家。这段说书的配音是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陕北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熊竹英。近日,记者专访了熊竹英,请他聊聊配音背后的故事以及非遗文化是如何与网络游戏跨界合作的。

记者:游戏中令人惊艳的陕北说书是怎么诞生的,有没有什么小故事?

熊竹英:几年前,动画片《玄门之众生无相》让我配一段陕北说书进去,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录了一段。后来,这部动画片获得了很多奖项,让我对这样的创新融合有了信心。2022年,《黑神话:悟空》制作团队看到那部动画片,找到了我。因为游戏里有无头僧抱着三弦琴的场景,这段内容比较凄凉,主创团队就想到了西北的曲艺形式。

录制的时候也有一点小插曲,一开始游戏制作团队给了我一版唱词,我试录了好几次,发现唱词有些生硬、不押韵,不符合陕北说书的腔调。我就根据游戏剧情以及陕北说书的特点修改了几次,在长短、押韵方面调整比较大,最终确定了游戏中大家听到的版本。

记者:您是怎么跟陕北说书结缘的?

熊竹英:我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从小就喜欢陕北说书,17岁开始跟着师父学说书、赶场子。大多时间都是师父在台上演,我在台下看。等回家后,我会回忆师父在舞台上表演时的曲调、技巧,不断琢磨、练习,逐渐就掌握了这门技艺。现在,我已经唱了32年了。

记者:像陕北说书这样的传统文化要做好传承、发展,难点在哪里?

熊竹英:去年,我受邀到外地表演陕北说书,演出结束后与朋友聊天。朋友说,陕北说书旋律激昂,但由于不懂陕北方言,他不了解唱词背后的故事。我意识到,陕北说书要想走出去,不仅需要原汁原味演绎传统曲目,还要让唱词通俗易懂、适应当下审美。同时,陕北说书的传播形式也要创新,比如和游戏结合就是很好的尝试。

记者:在陕北说书创新发展过程中,税务部门给予了哪些支持?

熊竹英: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陕北说书越来越受欢迎,找我们横山区文化馆演出的单位也越来越多,演出中有时会遇到涉税问题,但我们许多人不懂税收政策、不会开具发票、不明白办税流程。税务干部主动来到我们文化馆,针对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等常见涉税问题为我们开展辅导。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税务部门在落实政策支持、优化税收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