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应以改革和政策驱动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表现在具体数据上,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消费需求温和恢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和上月相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仍低于景气荣枯分界值等。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卓有成效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战胜发展和转型中的问题,缩短转型阵痛期,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
认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
回溯到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中求进”,此后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这一期间,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叠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疫情等不利因素,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当前,我国正处于恢复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2023年经济增速达到5.2%,2024年上半年增速也达到5%,这对实现“L型转换”有重大现实意义。应抓住这一契机,更好地挖掘增长潜力。客观而言,我国作为特大规模经济体,增长空间潜力巨大,工业化、城镇化尚有向纵深推进的极大空间。我国作为拥有最齐全工业门类的“世界工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关键要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务之急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与扩大内需,加快走出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阵痛的原因分析
外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复杂性。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震荡下行,不稳定因素叠加,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不利因素交织叠加。世界银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提出,预计2024年—2025年,全球约60%经济体的增长率将低于2010年的平均水平,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202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6%。
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逆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不当问题不断加剧,跨区域贸易障碍依然存在,阻碍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区,拖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时,多数主要经济体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和负担加大,低收入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劳动适龄人口虽在增多,却无法抵消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带来的冲击,导致全球范围内劳动力供应不平衡,进一步阻碍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劳动力增速将下滑至0.3%。
内部发展信心和预期有待进一步改善。增长动力机制尚不健全,发展新动能尚未形成充分竞争优势,修复过程力度不够强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还有待增强。这与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尚未完全抚平“疤痕效应”有关,也与经济运行中的堵点、痛点、难点有关。仅依靠市场自发的修复作用是不够的,而是应在推动实质性改革以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将“有效、有序”市场机制与“有为、有限”政府治理相结合,更加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有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当前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带来的红利趋于平稳,技术创新突破的瓶颈愈发明显。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应以改革和政策驱动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新动能的培育问题上,纲举目张之“纲”在于发挥制度创新的龙头作用,随之予以有效的技术创新驱动,形成放大和乘数效应。
缩短转型阵痛期的可行路径
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以现代化国家治理必需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跃迁为取向,激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加入国际竞争,培育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各行各业高水平数实融合。相应的税制安排也应体现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目前,主要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创业投资、吸引人才、研发开发、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全产业链等方面。如企业所得税,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小微企业减征等优惠措施;如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税基目前涉及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4种劳动所得,由于不包括非劳动所得,不利于稳定高科技人才团队。全会提出“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今后有必要优化税制设计和税收政策安排,鼓励高科技企业搭建和稳定人才梯队。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政策已从普惠性过渡到有所侧重的结构性阶段。税收收入的根本支撑在于经济活力,税收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经济景气程度,适度的税收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为正相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对不确定的压力和挑战,单一维度的减税降费无法持续,也无法充当扭转经济走势的主力型政策工具,需兼顾财政可持续性,与公债等多项财政政策工具协同配合。如今年出台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协调房地产市场融资等机制安排,以期在上半年实现5%经济增速的基础上,继续有力支持下半年经济增长。
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经过连续减税降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明显下降,为平衡财政可持续性和企业减负之间的关系,急需从拉动经济增长层面进行统筹。针对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问题,全会提出“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具体举措有“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等,长期也有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改革部署,但相关制度改革属于“慢变量”,整体上还应更大力度地鼓励前沿技术创新、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综合施策做大“蛋糕”,力争尽快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
(作者:贾康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晶晶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