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慢悠悠地钻进山坳后,等候了一天的月亮也该出场了。
月亮也是慢悠悠地踱着步子,从江畔出发,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最后停留在那棵古老的桂花树上,整个村庄瞬间淹没在无边无际迷离的月色里。
有月亮的晚上,总会让人生出一种怅惘,似“一支清远的笛”在辽遥的夜空响起。
自《诗经》开始,已有了一条叫作“乡愁”的河流,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昼夜不停地流淌。
《诗经》里的《卫风·河广》提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大致意思就是:谁说黄河宽又广,一个芦苇筏就能航行;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夸张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思归而不得的焦急心情。《小雅·采薇》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唱出了从军将士思归的情怀。
古人以月抒情言志的精妙诗文有很多。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上春潮似生命激昂澎湃,奔腾远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轮孤月中天徘徊,明灭不定的光影里,摇曳出多少离愁别恨?然而,月亮又把清辉深情款款地洒落在思妇的梳妆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去”“拂还来”,成为了可以倾诉的对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游子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分外明亮。然而公元759年的秋天却是清冷的,月色也并不那么美好。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当时的杜甫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几个弟弟音讯全无,感慨万端之际,写就了一首沉郁顿挫的千古奇文《月夜忆舍弟》。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写的当数最为悲壮的乡愁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愁”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可以想象在迷离的月光下,面对“不堪回首的故国”,后主是多么的无奈与不舍。此乡愁无休止,更无解。
千百年来,在游子的“乡愁”深处,总有一轮明月朗照其上。无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始终都是连接“乡愁”的那一缕丝线。不过在我心中,这些都不及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情到深处,此“乡愁”岂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所能承受之重?
这首现代诗让我想到了汉江边——我的故乡丹江口也有一个诗意的所在,名曰:槐荫古渡。如今,渡口早已随着丹江口水库的建成沉入了水下。
据老一辈人讲,在均州古城北边原有一处渡口,岸边有一棵古槐树,高大苍劲,枝繁叶茂,树冠硕大。在太阳的照射下,它的影子可以从江这边投递到对岸,遮盖整个渡口。当时,江上帆樯林立、千舟竞发,可谓一派繁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建成蓄水,均州古城从此永远沉睡在滔滔汉江之下,如同根脉深深扎进游子心里,传递着绵绵不绝的乡愁。
而今,距离槐荫古渡几公里外,我老家的3间房屋仍然倔强地矗立在风雨中,因年久失修而显得倍加沧桑。儿时,有月亮的夏夜是我们的乐园。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物都不怎么安分,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远处,丹江口水库的水面宽阔充盈、水天一色。“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正好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景象。
中秋将近,老屋的上空,明月依旧夜夜升起,而那里,有着我永远的乡愁。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十堰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