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数据基座 探索精准监管

2024年09月11日 版次:07        作者:虞华荣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成税务监管新体系,实现精准监管。笔者认为,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实现精准监管的基础和核心在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补齐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短板,推动税收管理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提升对税收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让监管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国家税务总局连云港市税务局立足基层税源特点和现状,统筹推进数据聚合、服务提质、监管升级。

打牢数据基座,为精准监管“通脉”

税收精准监管的实现依托于对税收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强大的数据分析依托于监管数据的收集与集中化管理。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征管系统中采集的数据尚不能全面反映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生产经营情况,需要与政府部门进行数据交互,但由于数据口径和格式不统一等问题,现有海量税收数据资源难以有效盘活,由此限制了税收监管的深度和准度,影响了监管质效。

为建立互联互通、统一标准、颗粒度细、类型多、价值高的大数据资源库,连云港市税务局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连云港市完善税费协同共治体系实施意见》,按照“数据+规则”制定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等领域数据采集规划和第三方涉税数据交换标准指引,从“顶层”一揽子解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难点。同时,以连云港市大数据平台为主要渠道,与55个部门常态化共享41类199项数据需求,为税收监管提供强大的分析决策引擎。

应用大数据的一个前提,就是为数据提质瘦身,将不同数据库间冗余数据剔除。连云港市税务局运用区块链、网络嗅探工具等技术,对内外部数据进行整合校验,确保征管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和统一性。

描绘数字画像,为精准监管“定向”

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打破行业界限进行重构和再生,纳税人的经营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随着跨区域、跨行业的多元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基于流程驱动机制进行的传统税收风险管理滞后性愈发明显。实现税源精准分类管理,就是要以数据驱动业务信息化,充分发挥信用和风险在构建税收监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其中科学构建税收监管模型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面对浩如烟海的涉税数据,连云港市税务局通过整合各类税收风险模型,以通用型风险模型为基础,个性化风险模型为补充,绘制本地税收风险分析全量模型谱系——税收监管电子地图,在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税收风险“面上监控+点上可见”。目前,结合本地税源结构、产业布局等,形成31项监控指标体系,实时监测重点领域和行业异动情况,及时采取事前服务提醒、事中更正提示、事后分级应对的差异化措施,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精准性。

以石化行业为例,针对“过票、洗票、变票、虚开、虚抵”等逃避监管手段,创新构建成品油全链条数智化监控指标体系。从“采购、生产、销售、仓储”四个环节着手,在金税系统数据和交通、海关等外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企一专班”动态数据台账,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生成“一户一册”纳税人全景式“画像”,并对接企业财务系统和生产监控系统,实时比对炼化企业吨油税负,及时辅导企业开展自查。

探索智能防控,为精准监管“赋能”

“假企业”虚开发票、“假出口”骗取退税、“假申报”骗取税费优惠等行为,威胁国家税收安全,危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连云港市税务局以发票风险防控为先手棋,探索构建“电子发票+穿透式检查”智能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了对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的“快防快打”。

在对全国电子发票典型案例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连云港市税务局从全市2000余户涉嫌电子发票虚开风险纳税人中总结作案手法和应对策略,运用逆向思维从结果倒推过程,构建连云港本地电子发票“三库一图”。目前,本地“三库一图”共归纳了541个经典案例、“一址多户”等14种高频作案手法,建立了“同一法定代表人身份注册多家企业”等61个风险监控指标。截至目前,指标命中率超90%,83户移交稽查处理。

为提升电子发票“三库一图”的管理效率,连云港市税务局利用模糊识别技术对注册地址高度聚集的指标进行优化,加入经纬度坐标比对,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对纳税人电子发票开票前六员情况、地址聚集等指标进行有机整合,自动对风险较大的纳税人实时调整定额,实现电子发票赋额管理过程可控、风险可控、监管有效。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连云港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