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里西,紫色花海扮靓彝家村寨

2024年09月13日 版次:03        作者:实习记者 孙修琦

紫色花海沿着山头绵延起伏,与苍茫的绿野、翻滚的云海交相呼应,在2900.6米的“贵州屋脊”赫章县,组成了天地间绝美的图画。

9月,随着盛花期的到来,赫章县阿西里西韭菜坪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旅人。“阿西里西”是彝族语,基本含义是“我们的好朋友”,也可以被译为“大家一起来跳舞”。游人们在阿西里西韭菜坪,沉醉于秀美风光的同时,也感受着彝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见证着这片紫色花海如何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住在韭乡

上午九点半,赫章县韭乡风情酒店负责人雷洪刚招呼完用早餐的游客,又和家人在厨房里忙碌着,为午餐做准备,起锅、洗碗、切配……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赫章县在七八月份吸引了不少来自广州、广西、四川等地的游客前来避暑。中秋前后正是韭菜花盛开的时节,近来,韭乡风情酒店每天中午客流量都能达到100多人,坐满了一楼餐厅。

干净卫生、服务热情、配套完善,这些都是游客对韭乡风情酒店的评价。“这几天,酒店食宿都客满了,后面很多天也预订一空。有一天客人太多了,我们都把员工住的房间空出来给客人住了。”雷洪笑着说。

雷洪告诉记者,酒店6年来经营稳定,税务部门对于一家人的酒店生意提供了不少帮助。除了享受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免征额外,酒店每年还能享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优惠政策。“发票、申报等业务都是我儿子在做,他在税务干部的辅导下能够熟练地操作,遇到困难税务干部总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雷洪说。

食在“云端”

午饭时间,云端民宿酒店门外陆陆续续来了不少自驾车辆,川、粤、湘等周边省份的车牌占了大多数。眨眼间,位于负一层和户外的餐桌便坐满了游客。师傅们也都挨桌生起柴火、端上食材,准备现场炒制当地特色的农家菜。

赫章县兴发乡兴发村村民王艳飞是这家民宿的经营者,今年6月利用自建房改造成了21个民宿房间,跟着旅游业发展的脚步打造了这样一家酒店,以农家乐的形式,将当地美食和住宿结合起来。这套“食+住”组合留住了不少游客。

“我们的特色主要是柴火鸡、柴火鱼,很受广州、四川那边来的游客欢迎。”王艳飞说。

最近,民宿每天客流量都能达到两三百人,开票业务量激增。“好在税务干部前期专门辅导,开票的事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后续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随时打电话、发微信,向税务干部咨询,非常方便。”一边说着,王艳飞一边来到前台,和员工一起招待客人、结账开票。

赫章县兴发村抓住了文旅融合机遇,盘活农村“沉睡”资源,用小民宿撬动大旅游,支持村民将闲置乡村房屋改造成民宿,为山区村庄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激活了流量密码。

衣在娜咪鲁

还没走进院内,记者就听见机器的轰鸣声。赫章县娜咪鲁民族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两台自动绣花机器正在交替运转着。公司负责人张志倩告诉记者,该公司专注于开发传承乌蒙山彝族服饰和手工艺品,“我们彝族服饰是通过贴布绣、数纱绣、平绣等手工绣法,将自己喜欢的植物、图腾等样式体现在服饰上。”

“娜咪鲁”是彝语,传说为古夜郎王的母亲,意为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女子。“取名‘娜咪鲁’,就是想传承民族古老历史文化,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像娜咪鲁一样,用穿越千年的美丽,承载起彝族人世世代代对美的追求。”张志倩说。

“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及税务部门的主动服务,让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传统彝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年以来,公司获得增值税减免8700元、残保金减免2654元。”张志倩告诉记者,该公司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彝族服饰图案进行创新,并引进绣花机等机械设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如今,娜咪鲁已被确定为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还成为省锦绣计划劳务培训基地。自2020年至今,该公司带动77户村民参与服饰加工制作,累计增收34.5万元,平均每户累计增收4480元。

“我们要让公司的产品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张志倩说,下一步,娜咪鲁将继续抓住机遇,用好各项政策红利,不断探索融合流行元素与彝族传统风格的新路径,让更多精美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借助网络销售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紫色花海带来致富机遇,浓厚文化蕴藏传承密码。近年来,赫章县积极拓宽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不断探索“文旅+”新模式,将旅游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赫章税务部门将持续聚焦当地文旅产业需求,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快速响应涉税诉求,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不断为打造“多彩贵州 花漾中国”文旅新名片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