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凉快下来,听闻老家最后一间土砖屋要在近期推倒翻新,我决定回去看看。开车行驶在家乡的道路上,看到两侧稻浪翻滚、白鹭翩飞,一派丰收情景,我的记忆也回到了童年时光。
20世纪80年代,一个暑气逼人的傍晚,日薄西山,在尘土飞扬的乡村道路上,10岁的我坐在一辆独轮车的横板上,推车的是我二哥——我们刚在伯塘粮站顺利缴完了上半年的公粮,正欢快地唱着《少年壮志不言愁》返回青山坑。一条奶黄色的小狗吐着舌头,呼哧呼哧地跟在我们后面。
我的家乡青山坑地处山岭之上,山路羊肠九曲、沟沟壑壑,当时村民进出村子只能靠双腿,运输则用独轮车或板车。2006年农业税取消之前,出去缴公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每到缴公粮的时节,十里八乡的农户早早来到粮站,排队等候着工作人员上班。他们一边用草帽扇风,一边聊着天,周围放着装满粮食的一对对大箩筐,或是叠放着鼓鼓囊囊蛇皮袋的独轮车、板车。粮站工作人员认真查验稻谷的纯净度、干湿度,达标的就过磅称重开收据,过了磅的粮食再由纳粮者倒粮入库。
倒粮入库是个体力活儿。一路送粮到粮站本已消耗大半体力,这时再把一袋上百斤的粮食扛上几米高的台阶倒下去,连续几个来回,人已是精疲力竭,衣服都能拧出“几斤汗水”来。但正是千千万万农民自觉缴公粮的遵从,才保障了国家的仓廪充实。
父亲也是这千千万万农民中的一员。他作为青山坑生产队队长,把缴公粮这件事看得比天大。不仅要保证“小家”完成缴公粮任务,还要考虑生产队这个“大家”每家每户都能足额缴粮,并且在努力缴完公粮后,能余下的粮食越多越好。
要实现这个目标,提高亩产是关键。父亲试着跳出传统的粮食耕作方法,买来《农业高产栽培技术》等书籍,从改良土壤开始,全程跟踪种植过程,想方设法提高亩产量。父亲的锐意创新和学以致用,加上村民的积极拥护和勤学实干,青山坑生产队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家家户户的缴公粮任务都能超额完成。
对父亲这样一名农民党员来说,给国家上缴粮食是一件极为严肃且光荣的事。每到缴公粮的头天晚上,他就会挑选出几担优质的稻谷,用风车车去空壳,用蛇皮袋装好扎紧。第二天清早,在父亲的一再叮嘱中,我和二哥推着独轮车,载着几蛇皮袋粮食从青山坑出发,下山路,走河沿,过沟坎,上陡坡,到达十几里外的伯塘粮站。由于父亲事先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把关,所以我们每次都能很顺利地完成缴粮任务。记得有一次完成任务后,二哥禁不住喜悦,用他砸桃核卖的钱,奖励了我一根8分钱的绿豆冰棒,并让我坐上空独轮车,他推着我走。吃着冰棒,坐着“豪车”的我,闻着空气都是甜的。
2006年,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缴公粮的经历随之隐入尘烟,当年运粮食的独轮车也成为了“古董”。如今,在新农村的水泥路上,人们出行、丰收早已用上了轿车或者卡车。
不单是出行方式的变化,在国家鼓励、地方政府支持下,越来越多高端化、智能化产品也走进普通村民的生活中,给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相信,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和锐意创新,生活一定会愈加便捷、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宜春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