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润嘉兴

2024年09月30日 版次:07        作者:本报记者 虞立教

近日,中国税务出版社“运河税韵”大运河税收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举办,现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两千多年来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变迁,以及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动中,嘉兴市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馆长高昱萍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她向记者介绍了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文化。大运河嘉兴段属于江南运河,是江南运河历史最悠久的一段。它开凿于春秋时期,当时吴越争霸,为运送军粮,吴国开凿了百尺渎。百尺渎始于姑苏,穿越松江,到达嘉兴。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开挖长安塘河。百尺渎和长安塘河便是大运河嘉兴段的前身。嘉兴段运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自然条件最好、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其主干道全长约110公里,其中,江南运河的嘉兴—杭州段、嘉兴长虹桥、嘉兴长安闸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高昱萍介绍,嘉兴段大运河的开通打破了嘉兴处于江南一隅的状态,促进了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唐代中后期,嘉兴粮食“岁登亿计”,人称“兼水陆漕挽之利,有泽渔山伐之饶”。五代时,嘉兴升为州,南宋时成为府,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大幅提升,成为国家田赋、盐利、商税的重要来源地。明清时期,嘉兴已成为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江淮地区许多商人在此收购丝织品,远销外地,明代嘉兴享有“衣被天下”的美名。

隋唐时期,嘉兴就是全国重要的税源地,唐朝诗人顾况曾任盐税官。唐代,嘉兴监盐税总量曾位列全国十大盐监之首。宋元时期,嘉兴百业繁荣、承受重税,赋税高于历代。明代,“天下赋江南居十九,浙东西居江南十九,而嘉禾半之。”清雍正四年(1726年),嘉兴在全国率先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地”,结束了两千多年的赋役并行制。

大运河也带来了嘉兴的人文兴盛。运河把不同的文化带到嘉兴,同时也把嘉兴独特的风俗文化传播出去,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经过嘉兴府曾八次登临烟雨楼,赋诗盛赞此处美景。在这里,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千百年来,孕育了‌‌陆贽、吴镇、茅盾、王国维、丰子恺等文化名家。

千年运河,如今依然碧波荡漾。近年来,嘉兴市加大力度,进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坐落在嘉兴市芦席汇历史街区的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以文字、影像、VR、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全方位生动展示大运河的历史遗存和非遗文化,向人们讲述嘉兴不断向新而进的运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