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热映,上映以来豆瓣评分一度达到9.3分,可谓今年年度现象级电影。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得到众多观众和各大媒体的推荐,除了影片本身质朴感人外,导演方励先生的真情投入也是不小的加持。为拍摄影片,他辗转英国和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采访当年里斯本丸沉船上的幸存战俘和他们的后人,为电影制作不惜投入个人巨额资金,只想把这个故事告诉世人。这种理想主义者的行为,和纪录片一样打动人心。
方励先生曾说:“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讲,世界才能听到。”而我,也是里斯本丸沉没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者之一。基于同一史实,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海上繁花》,2023年5月该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因此,我也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这段历史的一名讲述者。讲述这段历史,是为了让世界听到和平的声音。
起心动念,源于最初的感动
2014年,方导在东极列岛被渔民们讲述的往事感动,决定拍摄这部电影。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舟山人,则是在2005年的一天,读到本地晚报上关于里斯本丸事件的报道,心灵瞬间被击中。原来我身边的海域也是太平洋战争的战场,那个时刻,我仿佛听到了潜艇发射鱼雷冲开洋流的声音,历史,就在我的耳边喘息。随着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舟山东极岛渔民的淳朴一再令我感动落泪。危难之时施以援手,是人类近乎本能的反应,但当地渔民在日军环伺之下,仍英勇救援的行为,是一种高于本能之上的勇气和善良,令人感佩。
方导在《里斯本丸沉没》里,以访问为线索,串起当时幸存于世的两位战俘、战俘的后代、发射鱼雷的美军潜艇军人的后代、里斯本丸船长后代、救人渔民后代等众人的讲述。通过这些访问,引出里斯本丸沉没的整个走向,从香港沦陷、战俘进入里斯本丸、遭遇鱼雷、日军见死不救、东极岛渔民冒死相救,直至战后对战犯的审判,历史和历史的回声以双声部的声音响起,观众和导演同频共鸣。采访实录是情感现场,导演没有渲染,观众也无需解读,事实就是事实,由此呈现出一种质朴的力量。虽然这是方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但这样的表现方式,恰恰是理想而科学的。
让更多人看到这一历史事件
在导演和制片人之外,方导的主业其实是地球物理科学家。我想,相对于艺术家,科学家可能更愿意用事实来呈现事实。沉船在那儿,人在那儿,战争的残酷在那儿,我是这么看的,您怎么看?电影中这种直面本质的叙述,似乎隐藏着这样的发问。也许,这就是众多观众为影片喝彩的原因。
方导说,《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一书的作者托尼·班纳姆(也是该纪录片顾问)是传播这段历史的第一棒,他本人是第二棒,观众呢,请接第三棒。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你会发现,在第二棒的位置上,站着很多人。舟山市地方政府以纪念抗日战争活动为契机纪念里斯本丸沉船,成立“里斯本丸沉船研究会”挖掘这段历史,也曾组织人员潜入海底探寻过这艘沉船,众多民间文史人员参与这一事件的田野调查。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这一事件得以被很多人看到。但是,放到全国、全世界,知道这一事件的人还是微乎其微。而方导这强大的第二棒,在大家一起讲的基础上,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
信任让他们打开心扉
对于这一点,我不由得好奇,方导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必定是多元的。历史和现实都是复杂而多变的,成就一件事,必须得到各方力量的支援,但其中有一点——最基础的一点,那就是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方导和采访对象轻松聊天,在聊天中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进而让他们打开心扉,双方才会有真情流露。
在面对面的时刻,语言,不只是双方沟通的桥梁,更是能深入情感世界的潜水艇。那三个战俘被渔民藏匿之后又经由各路抗日力量辗转送到重庆。当时,正是这三个战俘到达重庆之后通过BBC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了日军的暴行,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才得以重现于世,否则,它就会像更多与它类似的“地狱航船”那样永沉海底,湮没于历史的灰烬之中。
这条历史线,电影并没有细说,而我则将它作为我创作的小说《海上繁花》主体的一部分。因为,它呈现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本土化的一面。1942年,在太平洋战争的胶着时期,这三位战俘踏着浙赣战争的废墟辗转前行,目睹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对浙江人民的残害,也见证了浙江人民坚韧不拔的抗日行动。到达重庆之后,更见证了日军对重庆大轰炸之后的惨烈。他们是战争的见证者,他们也被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感召,其中一位战俘在回英国后不久又远赴缅甸与日军作战,用他的行动来报答东极岛渔民的搭救之恩。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讲了很多,但未及言说的,还有更多,其中不乏真挚感人的情感故事。
电影里就有一个爱情故事,是关于沉船战俘John Weaver和梁秀金女士的。两人原计划在那年的圣诞节举办婚礼,却因为这场战争和意外,天人永隔。影片公映之后,影迷们迅疾通过网络寻找到了梁女士,梁女士当年将John的抚恤金让与他母亲的事迹被世人所了解,她的大度和善良让全世界动容。在小说《海上繁花》里,也有戏里戏外两段爱情,一段是战俘伊恩的女儿与营救她的红色地下党员的爱情,一段是小说的假托作者张明与一位日本姑娘香织的爱情……乱世之中,烂漫之情,友谊之情,点点滴滴,都是人世间的美好,更是与战争的阴暗相抗衡的明艳。
战争是残酷的,同时它也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让我们坐上历史的巨轮,从这个故事出发,穿越尘烟,开往和平世界。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