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希克·巴苏是印度经济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于2012年—2016年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巴苏的研究集中在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他提出了政策制定动态博弈过程中的“二阶段思考”理论,强调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致力于“利润的全民共享”,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能够惠及广大群体。
巴苏认为,真实世界里的政策制定并不是孤悬于思维实验中的逻辑推演,而是一门需要兼顾市场反应、社会规范和国际权衡的艺术,其中涉及多方的互动。他比喻,政策设计就像在旁观者充满兴趣的围观下建造一架飞机,如果工程师采纳大众意见,根据多数人的偏好设计,飞机可能无法起飞。这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者要有定力,不能为迎合公众意见而违背基本原则。同时,政策实施需要民众的参与,民众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直接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因此,经济学家不能只对政策制定者负责,还有必要将解释对象延伸至普通民众,使主流意见形成于理性和知识之上,从而实现择优施策。
“二阶段思考”:政策制定应兼顾多重效应
在《政策制定的艺术》一书中,巴苏结合印度实际情况列举了大量案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关系展开分析。他认为,管理者有必要在政策制定的初期进行“二阶段思考”。具体而言,政策制定的第一阶段应考虑政策的直接目的和预期效果,即政策想解决的问题和希望达到的目标;第二阶段应进一步思考政策实施后可能引发的市场、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包括考虑政策如何被执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扭曲效应,还有政策可能对不同群体产生的不同影响等。
以印度的外汇管制政策为例,巴苏认为放松管制后可能会有外汇流出,这体现的是政策的直接后果,但同时可能吸引更多的外汇流入,从而改善外汇储备状况,这属于市场对政策的反应。这种分析就是典型的“二阶段思考”,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避免出台简单激进的政策,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
巴苏强调了政策制定者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性。书中提到,政策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政策制定者具备将复杂政策理念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的能力。政策制定者需要简洁明了地解释政策的意图,清晰地向公众传达政策的目标和预期效果,以及政策如何有助于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巴苏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邀请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咨询、听证会等方式,让公众对政策能够更深入了解并提供宝贵的反馈意见,以增强政策接受度和有效性。
激励机制的设计:优化税制实现利润共享
巴苏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激发企业团体的潜能,释放普通民众的智慧。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应通过制定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营造一种社会氛围,鼓励人们提供社会所需。
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平衡激励与约束,确保个体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会损害社会公共福利。例如,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反垄断法可能不再适应新的市场结构,政府应适时更新反垄断法,以防止技术垄断和利润过度集中。同时,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不应仅由技术所有者独占,而应通过税收等宏观政策,如累进税制,实现“利润的全民共享”,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期间,巴苏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他认为,在渐进式税收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个人所得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税率应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以确保高收入者相对低收入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税收。这种制度有助于减少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同时为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公共服务和福利。税收透明度也是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税收规则和征税过程对所有纳税人都应该是清晰和可预测的,以使纳税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义务。巴苏提倡通过增强税收透明度获取纳税人的信任,减少腐败和逃税行为。
在巴苏看来,当今世界应把减少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一起视为优先事项,更多释放全球化的正面效应。如果想在全球化效应下达成最优结果,各国必须开展协作,将大量跨国协作和全球监管举措纳入政策制定的视野,例如,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以防止避税行为。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驻沈阳特派员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