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安顺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民均赴京参加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带回了局里。“这块奖牌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倍加珍惜,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王民均表示。
贵州省安顺市是较为典型的多民族汇集与交融的城市,这里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等4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在这片土地上,安顺市税务局干部履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职责使命,推动税收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一颗“小瓜蒌”牵出一段“税务情”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募役镇桐上村,是安顺市税务局2016年开始帮扶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不久前,安顺市税务局党委委员王文才来到桐上村,了解村特色产业瓜蒌种植销售情况。
王文才曾是桐上村驻村第一书记,他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话发展。回忆起驻村的日子,王文才说自己刚到桐上村的时候,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大部分都是靠外出打工挣钱。为了帮助桐上村发展,安顺市税务局协调市工商联、募役镇政府,组建了帮扶团队,王文才作为团队负责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适合桐上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我的一位同学是贵州省农科院的专家,我把他请到村里了解情况,他说这里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瓜蒌生长。”
瓜蒌是一种药材,具有种植技术简单、采摘周期短的特点。王文才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在桐上村发展瓜蒌种植产业。他带着帮扶团队跑企业、找销路,跑部门、要资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桐上村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起瓜蒌种植项目。目前,桐上村瓜蒌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800亩,带动60户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约20万元。
这是安顺市税务局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安顺市税务局共帮扶38个村寨,其中少数民族村寨18个。为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安顺市税务局推出“安心办”集成服务模式,打造“安小税”税企互动平台,有力支持了贵州百灵、苗族蜡染等企业和民族文化品牌的发展。
一个“小窗口”服务民族“大团结”
不久前,方女士陪着母亲到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办税服务厅办理医保业务。“办税服务厅专门开设了‘双语服务专窗’,非常贴心。我的母亲只会说苗语,以后她一个人也能来办理业务了。”方女士说。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是安顺市最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6%。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少数民族纳税人缴费人不会讲普通话,为解决这部分少数民族纳税人缴费人办税难题,2022年4月,安顺市税务局在紫云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县,搭建了“双语服务专窗”,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汉语+方言”服务。
“双语服务专窗”设立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整个安顺市税务系统能听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不到20人,能听懂苗语的干部更是稀缺。为此,安顺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田海提出,开设语言培训班,让更多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有一次,一位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办业务,他用布依语和我说了很多,但我一个字也没听懂,后来局里一位老同事帮我解了围。我当时很着急,特别希望自己能听懂少数民族语言,帮助他办理业务。”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办税服务厅干部李太欢说。后来,她参加了市局举办的语言培训班,每天学习一句布依语,学了一年后,基本上能听懂布依族的基础语句了。
如今,安顺市各地办税服务厅能听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越来越多。听懂群众的话,明白群众的需求,办好群众的事,这是安顺市税务局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在大家的努力下,安顺市税务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这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更是为全局干部带来前进的动力,他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立足本职工作,讲好各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