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观看了一部环境式戏剧《今日有囍》。
在演出开始前,剧中的新郎走到我身边与我互动:“您是来参加喜宴的吧?您是男方的朋友还是女方的朋友啊?”我先是有些诧异,随后意识到剧情从我走进剧场便开始了,于是答道:“我是女方的朋友。”“谢谢您抽空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先吃些东西,婚礼马上就开始。”新郎指了指桌上的茶点酒水说。观剧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到意外,想必也给到场的其他观众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新鲜感。
近些年,环境式戏剧以其新颖的表演形式得到大众追捧。《今日有囍》采用的就是这种将环境设计和互动元素相结合的戏剧形式。它讲述在1948年的北平,抗战演剧队队员们用一场婚礼喜宴和国民党反动派周旋,以达到逃离监控的目的。观剧前,观众可以更换民国服装,扮演成参加喜宴的宾客,并领取自己的角色任务,和演员共同完成这场演出。
当我换上旗袍走进剧场,复古的家具、老旧的留声机、西式的礼堂,处处充满了民国风情,一下子将观众带回到了民国的那个秋天。除了别出心裁的场景设计,精心营造的情绪氛围也能引导观众产生情绪反应。在整场演出中,演员不仅邀请观众上台参与表演,他们还会走下舞台近距离与观众互动,共同推动剧情发展。观演互动大都发生在故事转折期间,这种穿插方式既不影响整体叙事和演出节奏,又能增加观众体验感,帮助大家更好地融入剧情,成为“剧中人”,从而进入一种深度“沉浸式”体验状态。
其中,一次最大规模的观演互动,发生在故事的中段。舞台上,不速之客的到来打断了婚宴的进程,国民党专员要求抗战演剧队编排“戡乱戏”(国民党政府为了宣传其政治立场和战争目标而编排和演出的戏剧作品,通常以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为主要内容),并对全体人员进行监控,演剧队队员们决定转入暗中作战模式,表面上配合进行戏剧编排,暗地里筹划脱身之计。于是,全体演员全部走下舞台,来到观众之间,在宾客的掩护下,开展工作。女主角教观众用煤油灯画圈向对面人传递信息,男主角教观众用手语进行无声交流。在进行了10多分钟的互动后,故事正式从婚宴阶段走向谍战阶段。
为了提高现代年轻人对红色题材的兴趣,主创团队也是“用尽心思”,不仅拉观众“入戏”,提供换装服务、搭建拍照场景,还赠送周边产品等等。
从观众的反馈看,这种新颖演出方式确实收到明显效果:全场上座率达到八成以上、前排观众几乎全部换装、互动环节观众积极参与……这种戏剧形式,让观演变得有趣且有意义。
近年来,环境式戏剧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它改变了传统观演关系,观众以互动式体验的方式与演员共享剧场空间、共同完成叙事,深度体验戏剧艺术的魅力。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罗锦鳞曾表示戏剧最好的生命力在于和观众直接交流,我想这也是环境式戏剧能够受到年轻人青睐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