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点点聚成束

2024年10月14日 版次:08        作者:余露 游新 朱凰 本报记者 周宁

热心帮扶90多户家庭、帮助困难群众1100余人次、做公益12000小时、捐款捐物25万余元……这些数字记录着国家税务总局铜鼓县税务局退休干部束星光的公益事业。

虽说退休时间并不长,但束星光参与公益事业已有30余年了,到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公益组织“星光志愿服务队”已汇聚千余名志愿者。聊起为什么投身公益,束星光说:“可能是一种传承吧。”

培养一颗“星光”的种子

20世纪50年代末,束星光的父母举家从江苏丹阳迁到江西铜鼓的大沩山林场,热情的山民接纳了来自远方的客人。不久,束星光在这片赣西北边陲的林场出生了。

束星光的父母是外来客,在林场务工,家里没有积蓄和存粮。靠着附近山民的帮助,束星光在“吃百家饭”中慢慢长大了。

束星光的父母知恩图报,用行动表达对邻里的感谢。不管谁家有困难,他们都会主动去搭把手,在粮食珍贵的年代里,束星光家还主动分享食物。谁家有人病了不想吃饭,谁家产妇生小孩坐月子,谁家没法照顾老人小孩,束星光的父母总会擀一些手擀面或包蔬菜馄饨让束星光送去。束星光的父母曾在风雪交加的傍晚收留赶路的母子过夜,用一锅热乎乎的手擀面驱走冬日寒冷。来林场务工的温州青年没地方住,他们就收拾干净屋子请这些青年免费住。束星光家里逢年过节蒸包子馒头,自家留一小半,其他的都送给四邻工友。

每到这些时候,束星光总在一旁帮忙,帮着父母和面、揉面、烧火、送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乐于助人的种子在束星光心中慢慢萌芽。

“赚了是你的,亏了算我一份”

1982年,束星光进入税务系统工作,他的公益事业也从此开始。工作之余,他先后资助3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帮助10多名农民工子女解决生活困难并顺利在县城入学。

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当时54岁的束星光主动请缨,来到铜鼓县高桥乡胆坑村驻村扶贫。胆坑村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村级产业基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束星光驻村的首要任务。

他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胆坑村地处丘陵地带,酸性红壤广布,适合种植黄精、黄桃等经济作物。确定发展项目后,他马上与村“两委”一起跑项目、筹资金,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形式,创建了有机水稻、黄精、黄桃3个专业种植合作社,村里39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入社。胆坑村的集体经济自此逐年壮大,现在每年仅黄桃种植合作社的收入就有20余万元。

驻村期间,束星光还走村入户“定制化”帮扶贫困户。为此,他组建了“你帮我助·星光工作室”微信群,邀请45名贫困户入群,在群里他能随时给贫困户提供帮助。

贫困户王锦彦想发展养殖业,束星光就帮他一起想办法筹集资金。在王锦彦有疑虑时,他安慰道:“老王,赚了是你的,亏了算我一份,你只管大胆干。”后来,老王养蜜蜂和家禽都赚了钱,他也成为“全县励志脱贫户”。

村里的孤寡老人甘振君患病后生活不能自理,听说此事后,束星光与妻子二话不说亲自将老人送到县医院精心护理,还帮其申请五保供养。

2016年至2022年初,驻村近6年来,束星光和驻村工作队帮助胆坑村合作社和20多位贫困户销售农产品30余万元。“星光工作室”微信群向村民推送外出务工信息2600余条,解决各类生活难题600余件,胆坑村贫困家庭通过入股入社分红年均增收1.2万元。

“聚更多善人,做更多善事”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聚更多善人,可以做更多善事。”2022年初,退休后的束星光有了这样一个全新的愿景。

说干就干,2022年2月,在国家税务总局铜鼓县税务局的支持下,“星光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组建起了一支“星光志愿服务队”。一间屋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束星光的公益事业步入新的阶段。

在束星光的带动下,他的妻子成为志愿服务队的“第一个小伙伴”。此后,“星光志愿服务队”逐渐成长为一支近千人的志愿者队伍,队伍中有不少成员是宜春市税务系统的干部。

在铜鼓县,星光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帮助着有需要的人。他们轮流陪护身患胃癌的失独老大爷,让他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他们帮助患有眼疾的老人申办残疾证,住进廉租房;他们开展公益捐赠,为留守儿童和贫困学子送去希望……“星光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开展志愿公益活动120余次,帮助困难群体2200余人次,捐款捐物价值超50万元。

公益队伍的壮大,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束星光的表弟印骏在铜鼓多次参加志愿活动后,回到老家江苏也组建了一支80余人的“陵口镇星光志愿服务队”。慢慢地,从铜鼓到宜春,从江西到江苏、湖南,“星光”交相辉映。

束星光热心公益的事迹逐渐吸引了许多人关注,铜鼓当地群众对他交口称赞。2023年,束星光被评为全国税务系统“最美税务老干部”。面对表扬和荣誉,他只是说:“能弯下腰帮助别人站起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