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证监会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共有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涉及1/3的A股上市公司;超过3000家公司披露了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占比超过六成。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这个比例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处于领先水平。
10月11日,《中国税务报》报道了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ESG)实践案例。从该案例的诸多细节看,在国家战略和各项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ESG管理要求融入经营之中,并将ESG理念作为践行长期主义的“硬准则”。对企业来说,提升企业ESG表现,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基于税收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有效改进。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高度重视ESG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引,为ESG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2022年4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以下简称《指引》),并将ESG纳入其中。随后,我国关于ESG监管和信息披露法规等相关政策加速出台。
今年2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采取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北京证券交易所不对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强制性披露规定,鼓励公司“量力而为”。此举标志着A股ESG信披迎来里程碑式跨越,也意味着ESG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必修课”,对于推动A股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投资领域,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基于ESG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被投企业的ESG关键指标、评估被投资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进而评估其投资行为,引领ESG投资逐渐成为主流。例如,我国ESG基金产品发展迅速,形成亮眼的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发行规模增速还是基金整体收益表现,都优于非ESG基金产品,呈现出ESG对投资收益的溢出效应。
在运营领域,ESG信息披露是将环境、社会、治理要素纳入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运营实践,企业践行ESG信息披露,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资本市场与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与合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主动把握机遇、履行责任的体现。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权威机构部门前不久联合发布的《年度ESG行动报告》表明,在国家战略引领下,ESG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重视,许多企业逐步建立ESG管理体系,将ESG管理要求融入经营管理中,中国大型公司在ESG发展方面的总体水平和优秀企业占比,目前已经与全球大企业相当。
我国企业在ESG管理方面的亮眼表现,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引导。税收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可以推进企业统筹自身发展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激励企业提高ESG表现的自觉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现有的业务实践看,基于税收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在多个维度反映企业在ESG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精准把握需要改进的具体环节或事项。
例如,翔实的环境保护税申报纵向数据,经过处理比较分析,能提供可靠的排污信息,证明企业取得的环保绩效;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可以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当量换算,转换为信息披露要求的循环经济信息;企业享受的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能清晰定量地反映企业加强环保的努力及取得的效果,进而无缝对接《指引》中能源和水资源使用情况的披露信息;企业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竞争力等信息。
在公司治理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要求企业披露财税策略、税收安排方案、地区实际税负和关联方定价等更详细的税务信息,这无疑对企业的税务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监管机构、企业、投资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将会不断完善ESG指标,提升监管的精准性、评级的有效性和投资决策的有用性。企业通过税务申报数据信息与业务信息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准确地刻画其发展面临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中汇江苏税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