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需要“人在回路中”

2024年10月23日 版次:06        作者:孟剑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想象、思考机械装置能否模仿人类思维。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

2016年,国家税务总局建成了全国集中的行业大数据平台,与数十个部委进行数据交换,依托金税三期工程制定的数据规范,初步完成了税收数据的标准化治理,“税收+人工智能”的基石逐步夯实。到了2019年,随着大数据平台处理能力的逐渐提升,以及数据标准的逐渐成熟,服务税收管理的人工智能探索逐渐展开,如基于“决策森林”的暴力虚开识别模型,基于聚类算法的团伙识别模型,基于关联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吞吐量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税收风险识别效能。2020年,基于语义识别、主题识别、知识图谱等的个人所得税智能咨询机器人在广东试点应用。各类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模型在税务领域的应用,让税收管理更加“深不可测”。

2022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大众认知并快速发展。今年开始,税务系统开始在问办一体、文书验证等场景中试点应用国产开源大模型。在数个月的探索过程中,笔者感受最深的并不仅是智能化,更在于大模型仍然需要“人在回路中”,即需要人机互助系统。可以说,真正体会到了人才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根本。开源大模型固然是必需的新质基础设施,但使其具备税务知识和辅助管理能力,需要大量人工参与的知识增强检索和技术微调。人在大模型中,做智慧税务“大脑”的纠偏者、验证者,才能确保智慧税务的正确应用。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在税务系统的大模型建设和发展中,应进一步促使数据规范化,帮助大模型学习和积累来自全国税务人的知识和判断,从而更好推动税收智能化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