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探寻一个国家富有或贫穷的秘密

2024年10月23日 版次:08        作者:陈少波

历史的进程显示,从汲取性制度向包容性制度的不断转变,是国家迈向繁荣的秘密。讨论制度这一问题时,重点并不在于制度的绝对汲取性或包容性,而在于其长期的演化与平衡。

近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达龙·阿杰姆奥卢和西蒙·约翰逊,以及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鲁滨逊3位经济学家(图中从左至右)共同被授予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方面的研究贡献。

在经济学中,探究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原因是热门且永恒的主题。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理解国家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源变得愈发重要。负责评选和颁发诺贝尔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称,今年的3位经济学奖获奖者对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为何存在巨大的差异提出了新的见解。通过研究欧洲殖民者引入的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3位经济学家证明了制度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还开发了理论工具,解释了为何制度差异会长期存在,以及制度如何改变的问题。

在阿杰姆奥卢与鲁滨逊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系统地研究了制度因素在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强调经济和政治包容性制度相辅相成,能够为国家带来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制度影响经济的路径,弥补了以往制度经济学研究在解释无效制度方面的不足,为理解不同国家经济基础差异提供了新视角。

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而有的国家富有?作者认为,地理、文化或气候等因素并非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实际上,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具体而言,这涉及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制度类型:包容性制度或汲取性制度。包容性制度指在政治上重视广泛参与,确保人民拥有政治权利并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当权者代表多数人利益,而非少数人统治,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领导人、决策者。

经济层面上,包容性制度鼓励自由进入和竞争,避免垄断,保护产权并鼓励创新,人们能够获得生产性收益的大部分或全部,从而拥有高度的生产性激励。汲取性制度通过垄断、特许经营和市场规制等手段掠夺生产者资源,缺乏对产权的有效保护,限制并控制创新。书中通过“包容—汲取”的二元制度框架及其动态转变,深入探讨了玛雅文明的兴衰、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以及威尼斯的由盛转衰等历史案例,以案例说明制度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制度的形成深受历史偶然性的影响,即便是初期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也可能在后续发展中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典型例子是欧洲的黑死病,这场瘟疫对西欧和东欧的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在西欧,由于农民数量锐减,封建领主不得不赋予农民更大的自由度和实施包容性制度,这为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东欧,封建领主则通过加强控制来掠夺农民的利益,导致社会长期衰落。历史事件表明,当国家内部的权力结构向更包容的方向发展时,制度也会相应调整,以支持创新和公平竞争,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本质上,制度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规则体系,它直接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激励机制以及创新环境。优良的制度能够保护产权,引导资源流向高效领域,并激发个体创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书中提醒,没有哪个国家能拥有绝对包容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当我们讨论制度这一问题时,重点并不在于制度的绝对汲取性或包容性,而在于其长期的演化与平衡。

历史的进程显示,从汲取性制度向包容性制度的不断转变,是国家迈向繁荣的秘诀。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为例,其制度改革在关注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同时鼓励地方和基层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一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提高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措施,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从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未来,可以预见政府在制度的包容性方面将会继续探索,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