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从涉税数据中发现蛛丝马迹

2024年10月29日 版次:06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局长 何养丰

■税案评析

本案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外贸生产企业接受虚开发票、虚增进项,骗取退税和少缴税款的违法案件。涉案企业在与上游企业未发生真实业务的情况下,通过支付开票费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涉及金额近1700万元。尽管涉案企业试图通过零申报、“销声匿迹”等方式逃避税务机关核查。但经过检查人员缜密细致的调查,其进项“兑水”的伎俩,最终还是见了光。

本案查办经历了一些波折,其查办过程和经验,为税务机关稽查部门今后查证和破获类似涉税违法案件,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一是重视查前分析,强化线索研判。财务报表、税费申报信息和开票情况等涉税数据,是直观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状态和特征的重要指标。如果企业业务作假或存在涉税违法行为,那么企业的涉税数据中,往往会有一些征兆,检查人员要善于发现这些蛛丝马迹。本案中,检查人员详析企业涉税数据,通过分析进销数额失衡、“断崖式”零申报,以及无电费和仓储物流费等异常情况,认为涉案企业存在虚增进项疑点,具有骗税和逃避纳税重大嫌疑。办案结果表明,这一判断非常准确,为后续案件核查和违法证据的采集指明了方向。

二是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由于违法人员绞尽脑汁逃避核查,因此检查人员在案件核查过程中,常会面临突发情况和难题。在此情况下,检查人员须沉着冷静,通过转思路、想办法,积极应变,突破调查瓶颈。本案中,面对涉案企业“玩失踪”、现场核查受阻的情况,检查组沉着应对,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关联信息分析等方法,最终找到了“消失”的涉案企业,为案件深入调查创造了条件。

三是加强现场核查,关注异常细节。经营现场核查,是检查人员核实企业经营状况,寻找线索证据的重要方法。现场核查中,审慎细致、目光敏锐的检查人员,常常会从现场的异常细节中找到线索,并由此打开调查突破口。本案中,检查人员即抓住了企业人员行为异常这一细节,从一台“无人使用”的电脑中,查获了关键证据,最终查实确认了涉案企业虚开发票的违法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