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共有497个非遗项目参与,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达175项。
作为一座拥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济南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济南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108项、市级565项。
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税务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通过精准落实税费政策、全面提升税费服务质效等举措,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活力。
传统吉服,“穿”出新风尚
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场,山东东大服饰有限公司展示的吉服雍容华贵、端庄秀雅,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作为一种传统服饰,东大吉服细节精雕细琢,绣花元素丰富,做工考究。2021年,东大服饰有限公司的吉服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大服饰公司负责人孟玲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每一套吉服都要经过量体、绘图、测量、裁剪、缝制等流程,加以“贴、绣、割、镂”等工艺,才能将寓意着如意吉祥,承载着中国人衣带传承、生生不息美好愿景的吉服制作出来。
“我的祖辈都是做吉服的手艺人,早在光绪年间就已将北方女红与江南技艺相结合,世代相承,如今是第四代了。”孟玲介绍,吉服被誉为“穿在身上的非遗”,至今已有近130年的制作传承历史。
在一代代人的穿针引线中,如今东大服饰公司的吉服,衍生出了众多产品,如手工绣花鞋垫、荷包、斗篷、虎头鞋帽等,以适应新客户的需求。同时,东大服饰公司紧跟互联网潮流,运用线上直播等方式,将传统服饰及制作过程向大众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服饰制作技艺。
“我们都是手艺人,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技艺和创作,对税收政策和业务流程了解得不够,遇到发票开具、税务申报等问题时有些拿不准。好在税务干部的上门辅导及时又细致,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孟玲说。
舌尖非遗,“吃”出好味道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因口感独特、营养滋补被国人称为“肉中珍品”。
“杜家驴肉”经百年传承,成为如今的垛石平安五香驴肉,一直保留着原始特色,深受客户青睐,获评“济南市名优风味小吃”和“消费者最喜爱的小吃”称号,入选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的驴肉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欢迎,目前我们正在加大生产力度。今年,我们以企业名义参加非遗博览会,收获了更多关注和支持。”在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垛石平安五香驴肉第五代传承人杜松松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将这门祖传技艺发扬光大,他成立了济南善平驴肉有限公司。
“第一次到办税服务厅便有专人指导我们办理公司注册相关手续,办完业务又单独辅导,对于后续报税、开发票都讲得很详细,没想到这么贴心。”杜松松说。
为了让新办企业经营迈好步、开好头,济南税务部门聚焦新办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及时梳理开业登记、纳税申报、税费优惠等重要内容,对进厅注册的纳税人开展一对一的辅导,为其上好“开业第一课”,确保纳税人进厅一次就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帮助他们平稳度过“新手期”。
地方剧种,唱响大舞台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姑子调”,是流行于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2016年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蟠龙梆子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剧团团长韩克,带领蟠龙梆子剧团,坚持以“唱好一台梆子戏”为目标,大胆实施文化创意改革发展,积极建设乡村文化孵化园,带动近万名乡村文艺人参与新时代农村文艺作品创作拍摄,产出作品200多件,连续15年共27次走上央视,获得省级以上荣誉94项。蟠龙梆子实现了从乡村“小剧种”到银幕“重头戏”的华丽蝶变。
“在剧团成长嬗变的过程中,税务部门为我们及时推送适配的税费优惠政策,派专人为我们解读政策、辅导申报,为剧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蟠龙梆子剧团负责人刘爱军表示。
据了解,济南市税务局聚焦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需求,组织税收专家团队为非遗文化企业推送涉税政策、在线答疑解惑、上门辅导申报,确保税惠红利直达快享。2020年以来,蟠龙梆子剧团累计享受各类税费优惠20多万元。
“实实在在的税费支持,为我们蟠龙梆子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我们更有信心将蟠龙梆子的声音传遍全国!”刘爱军说。
济南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持续跟踪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好非遗传承的“守护者”,用税惠红利和精细服务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让非遗文化更加鲜活,老手艺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