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能源汽车:扛住压力 向上“爬坡”

2024年10月30日 版次:08        作者:彭星 徐斌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重庆持续推动汽车产业加快新能源化、智能化、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规划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以来,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运行态势整体向好,但也面临行业利润空间不大、国际市场环境欠佳等方面的问题,需予以关注。

新能源汽车产业亮点纷呈

重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由2019年的不到1500家上升至目前的2400余家,其中整车企业16家,产能占全国比重达到7.4%。产业链完整度已由2019年的51.6%提升至目前的80.3%。今年前3个季度,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近60万辆,同比增长1.3倍,高于全国92.1个百分点。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内销方面,今年前3个季度重庆新能源汽车销售1125亿元,同比增长2.2倍。出口方面,重庆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4万辆,出口金额55.1亿元,同比增长1.6倍,高于全国136.6个百分点。赛力斯、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销售额达到重庆整个新能源整车企业销售总额的95.5%。

今年前3个季度,重庆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实现税收30.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5.7倍,远超全市汽车行业平均增速(3%),占整个汽车行业税收总额比重由2019年不足1%上升到近20%,贡献度显著提升。其中,与汽车产品增值额强关联的增值税实现4.2亿元,净增收5.6亿元,去年同期因留抵退税金额较大,入库税收为负数;与汽车产品销售额强关联的消费税实现22.6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与企业利润强关联的企业所得税实现1600万元,同比增长5.5%。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员,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享受各类政策优惠金额近10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6.7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亿元,有力促进了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今年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近40%,主力车型普遍达到L2级及以上级别的辅助驾驶水平,相当一批车型具备L3级辅助驾驶技术水平,整体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发展中的问题需予关注

新能源汽车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近年来,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车企普遍花费更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来争抢市场份额。2023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企业“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4.4%,高于全市车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将对企业后续利润空间造成较大影响。

新能源汽车本地配套率相对较低。2023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企业本地配套率仅为30%。其中,动力电池几乎全部购自福建省、江苏省和安徽省,本地配套率仅有0.6%。虽然近年来重庆新能源动力电池、电芯企业等已实现“从无到有”,但与本地车企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如电池产品基本全部单向供给了外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尚未实现“从有到强”。

传统燃油车企转型升级遭遇瓶颈。在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传统燃油车企或主动求变或倒逼转型,但在市场需求降低、产品销售遇冷、研发成本增长等变革调整的“阵痛”中,重庆燃油车企转型升级成效尚不明显,税收收入随之下滑。

新能源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截至2023年底,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数量累计3.7万件,与北京(39.9万件)和上海(8万件)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发明专利,重庆占专利总数比重不到20%,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本土车企缺乏核心专利,后续自主发展的可持续性存在一定考验。

国际市场环境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产业政策的变化,“渝车”出海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更多的经营难题。近年来,长安等车企设立的海外公司面临当地关税壁垒、税务审查等因素干扰。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改善整车制造业利润结构。推动上汽红岩加快发展智能新能源重卡,支持庆铃集团加快发展氢燃料商用车,以需求拉动改善车企利润结构。

充分应对供应链风险。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牵引作用,加快实现区域范围的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本地生产配套。支持企业加大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推进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加快功能芯片、动力电池等核心配套项目与本地车企的有效对接,实现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聚的演进,提升汽车产业发展能级。

加强技术创新。依托重庆“英才计划”,重点瞄准引进智能网联技术、软件技术、汽车+IT+通信、汽车营销等复合型人才。探索构建新能源整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创新中心联合研发攻关的机制,促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提档升级。

控制海外经营风险。积极支持“渝车”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长安等汽车主要出口力量合作,在参与海外市场竞争中,制定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力争投资、产品、零部件、法规等全方位满足市场合规要求,科学应对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法规等调整变化,最大限度控制海外经营风险。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