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税制激励“玛钢之都”焕新

2024年11月01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裴石明

世界玛钢在中国,中国玛钢在太谷。

玛钢是什么?玛钢学名叫锻铸铁,其性能接近于钢,有良好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度,是加工各类管件和五金工具的主要材料。在全国市场上,每4个玛钢管件就有3个来自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太谷因此获得“中国玛钢产业基地”“中国玛钢外贸孵化基地”等称号。

提起玛钢,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出现三个词:重污染、重能耗、重劳动力。然而,现在走进太谷这座“中国玛钢之都”,完全看不到印象中的“黑烟滚滚”。太谷玛钢搭载省级重点专业镇的发展东风,在税收支持下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玛钢之都”更“新”了,也更“绿”了。

由“黑”变“绿”

“玛钢之都”成功转型

在山西龙成玛钢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装箱打包好的各类玛钢管件陆续被运往全国各地。

“过去传统的铸造工艺就是黑、粗、重。近年来,企业积极实施绿色智能铸造技术改造,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工艺,将烧了几十年的冲天炉换成节能15%以上的环保电炉,熔化一吨铁能节约近50元电费。更大价值在于粉尘少了,环境好了!”龙成玛钢负责人韩利民说。

“在公司绿色转型的路上,环保税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让我们加快步伐向‘绿’而行。”龙成玛钢财务总监王存智说,去年,该公司缴纳环保税2.5万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17.34%,今年有望比去年再缩减20%。

为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太谷税务部门畅通税费服务绿色通道,设立企业“家门口”的枫桥税务分局,针对玛钢企业重点关注的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环保税等政策开展线上线下辅导,畅通企业向“绿”向“优”转型的发展之路。目前,太谷75家玛钢企业环保绩效分级全部达到象征全省环保标杆的B级,一些龙头企业正朝A级标准大步迈进,行业发展的“含绿量”持续上升。

由制造变“智造”

玛钢产业“减重增肌”

自1976年第一座冲天炉点火,太谷的玛钢产业一“火”就是40多年。然而进入新时代后,太谷玛钢开始面临产业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如何在减重的同时实现“增肌”?山西卡耐夫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企业智能立体仓库内,自动转运车不停忙碌,从5800多个货位中找到要发车装运的产品,只需要短短40秒。从人拉手推到自动转运,这是卡耐夫管业由“重”变“轻”的一处体现。

近年来,卡耐夫管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成立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持续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明专利1项。

“在企业从传统制造走向新型‘智造’的道路上,税务部门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卡耐夫管业财务总监王亚杰介绍,税务干部为企业推送《玛钢产业税费优惠政策汇编》,并通过一对一上门、视频远程连线的形式,对企业在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的税费问题进行辅导。今年以来,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440余万元。

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整个太谷玛钢产业正逐步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目前,企业通过技术更新,已经能够生产出满足高端制造业所需要的优秀铸件。

风险前置化解,

玛钢企业发展更安心

前不久,太谷税务部门在对玛钢企业进行风险排查中,发现山西鑫胜玛钢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报表中存在“税金及附加”过高的风险。经排查得知,由于企业新入职会计业务不熟练,错将所有缴纳的税费都填到企业所得税主表的“税金及附加”一栏中,导致高风险的出现。税务干部立即远程辅导企业人员更正申报。

为前置化解玛钢企业税收风险,太谷税务部门完善“分析—约谈—整改”三位一体税收管理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玛钢铸造行业税收风险应对管理办法》,制作行业预警指标模型,确定包括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耗电量、镀锌耗用量等指标在内的11项预警指标。太谷税务部门依托金税三期、电子底账、电子税务局三大系统定期提取数据,以例会形式分析指标异常企业,约谈疑点企业,督促存在问题企业整改。

“税务部门的风险提示让我们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避免触碰风险‘红线’,这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山西鑫胜玛钢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武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