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3日开幕的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3只用苇草编织而成的斑海豹吸引了众多目光。其亮晶晶的眼睛、参差的胡须等栩栩如生的细节,让人惊叹于创作者的精湛技艺,也让盘锦小亮沟苇编技艺火了一把。
盘锦拥有世界最大的湿地芦苇荡,享有中国“湿地之都”的美誉。从清朝顺治年间起,小亮沟一带的村民就凭借聪明才智总结出一种编织技艺,利用苇草制作苇席、苇箔等用品,并以此谋生。其后300多年间,小亮沟苇编在品种、样式上不断创新,从最初的生产生活用品逐渐衍生出越来越多兼具观赏性的工艺品,为辽宁省留下了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尖上的编织艺术
选、穿、压、编、拆,一根苇条在苇艺师手里就像有了灵性的鸟儿一样,上下翻飞,编出的物件活灵活现。
“我们小亮沟守着一片大苇塘,很多村民从小就会苇编技艺。别人是靠山吃山,我们这儿是靠苇吃苇!”
唐恒是小亮沟苇编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从六七岁开始,他就在放学后跟着母亲学习苇编技艺,帮忙轧苇、打苇皮,看着大人们用双手将苇草变成一件件物品,觉得“非常神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亮沟及周边地区一年的苇席产量已达到2万张,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主渠道。
但唐恒始终记得,家里长辈曾说,苇编不仅是一门手艺,还是一门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方式。编织的过程,就是将自然材料通过智慧和技艺转化为实用与审美兼具物品的过程,它不仅要求编织者具备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还要有对传统技艺的精湛掌握。自此,唐恒的心里种下了一粒传承发扬苇编技艺的种子。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苇编制品的需求量大幅下降,相关生产随之停滞,小亮沟苇编技艺的传承也后继乏人。2004年,当时还是大洼区西安镇文化站站长的唐恒撰写申遗文本,采集录像资料,带着小亮沟苇编技艺走上了“申遗之路”。
申遗过程中,唐恒意识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改良编织技艺,将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精美的苇草编织品,让这项技艺永远地传承下去。最终,唐恒成功了。2008年,小亮沟苇编技艺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评为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成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起来”才能“传下去”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要让非遗“传下去”,首先得“活起来”。
为确保小亮沟苇编技艺能够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的传承,2017年唐恒组织成立了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生产性保护,让苇编作品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注入活力。这种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式生产”的模式,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小亮沟苇编技艺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不仅带动当地上百名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还打响了小亮沟苇编技艺的招牌。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合作社组织的公益苇编培训班,中小学生也被吸引前来参加“芦蒲自然教育课堂”等活动。
几年来,伴随着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小亮沟苇编与时俱进,通过改良编织工艺并拓展产品功能,把地域特色、现代设计理念、文化艺术融入其中,开发出工艺品、包装品、装饰品、礼品、农用品五大系列百余种苇编制品。其中,米箱、月饼礼盒获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首届“文创精品”三等奖,苇编河蟹箱获第三届东北亚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文创精品优秀奖。苇编“盘锦湿地三宝”——丹顶鹤、斑海豹、黑嘴鸥,也成为小亮沟苇编技艺的亮眼名片。
然而对于唐恒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希望在更多地方留下苇艺草编的身影,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这项传统技艺。为拓展产品销路,唐恒和团队成员到北京、新疆、海南、深圳等地参加各类展会,进行产品展示、非遗宣讲。同时,他们还在省内多个高校和社区开展了上万人次的技能培训。今年9月,小亮沟的苇编作品参加了央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录制,引发各方关注,前来研学、购买的人越来越多。
让非遗文化脉动出鲜活的生命力,当地税收志愿者也在贡献着力量。他们积极走访了解非遗项目、传统文化产业传承发展的涉税需求,帮助相关企业和人员解决税收难题,积极宣传非遗技艺以及从业者们坚守创作的故事,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当好非遗传承路上的“守艺人”。
匠心守护,情系非遗,小亮沟苇编这一“指尖上的非遗”还将在人们的热爱中持续“出圈”,焕发出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