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相伴这十年

2024年11月04日 版次:06        作者:李想

我是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税收经济分析处一名青年干部。最近,我刚刚被国家税务总局评为“收入规划核算条线总局级业务标兵”,这份新的荣誉,让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今年是我来到税务系统的第十年。十年间,我的工作大部分都与数据相关,我见证了税收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也体会到大数据对提升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作用。

一本审核手册见证成长

2014年8月,我进入税务系统,成为太原市尖草坪区国税局收入核算股的一名干部。“平衡表、入库表、应征表……”审核校对30多张会统报表和万量级的数据,成为我入职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这些报表涵盖了税收统计和税收会计核算的知识,要想掌握它们,我需要熟知表与表之间的关联、数与数之间的逻辑,不仅要练就“最强大脑”,熟记关键数字,还要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实践,我根据日常工作制作了一本《税收会统报表审核手册》,手册中记录了各类报表之间的关系,对审核流程进行分解和细化,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对需要具体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不仅大大简化了会统工作的复杂性,也为其他同事提供了借鉴。

这本审核手册,是我成长的见证。在和税收数据初识的时光里,我深深感受到税收工作的职责使命。报表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这一个个数据,关系着纳税人缴费人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和信任。

为维护国家税收主权而“亮剑”

2016年,为更好适应国际税收工作新形势,山西省国税局国际税务管理处和太原市国税局联合组建太原反避税工作部。我有幸加入其中,翻开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也打开了又一扇“数据之窗”。

太原反避税工作部,由10名有着不同专业背景、岗位经历的青年组成,大家青春洋溢,都有一颗拼搏进取的心。来到这里不久,我积极发挥本科所学的数理统计专业优势,基于“明确数据来源—构建风险指标—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分类应对”流程,运用税收大数据探索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非居民企业风险评估模型,为非居民企业涉税风险排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这里,我接触到国际税收工作,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税收大数据的力量。记得在一次风险排查工作中,我和同事发现境外一家公司有一起股权转让行为可能存在关联低价股权转让的避税嫌疑。面对疑点,大家分工协作,层层审核税收数据,重点检索外部数据,开展内外数据关联分析……经过与该公司代表三轮谈判后,最终就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案达成了一致。而这仅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回首那段时光,我和同事们夜以继日,为维护国家税收主权而“亮剑”,深切感受到反避税工作的“艺术之美”,也感受到大数据的“千钧之力”。

在新岗位练就十八般武艺

2020年,我来到山西省税务局税收经济分析处,开始了与税收大数据更为亲密的接触。

如何将数据原材料加工成多样化的分析产品,是税收经济分析工作的核心要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经济学思维寻找有效的分析视角,还要对数据进行高效加工,从中抽丝剥茧寻找关键信息,最终图文并茂地呈现出一份合格的报告,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要深学细研。

几年来,我曾因数据提取有误导致重复工作而懊恼,也曾因没找到合适的分析视角而彻夜难眠。但付出就会有收获,这是我和税收大数据日夜相守后最大的感受。

2021年初,我和团队通过对税收大数据深入挖掘、层层比对、多方校验,构建起山西省特色经济税收分析指标体系,涵盖宏观经济运行、经营主体活力等指标,基于该指标体系,我撰写了二十余篇常态化分析报告,荣获全国省级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三等奖、省级优秀税收科研成果专项课题三等奖。今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经济—税源—税基—税收”的分析思路,我和团队聚焦主责主业,深挖经济税源与税收关系,打造了“税源建设指标体系”,全力服务组织收入工作。

这是一个“大数据”彰显“大智慧”的时代。回顾十年成长之路,我有幸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大数据”同频共振,有幸在与“大数据”的相伴相守中体悟税务力量。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税务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税收大数据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将不断提高数据应用和分析的本领,继续与“数”相伴,在税收大数据的海洋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