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与提升财政支出强度协同发力,有效发挥好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应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使其成为落实增量财税政策的一步“活棋”。
近日,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数据表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好因素累积增多。近期,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对进一步促增长稳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经济发展的成效、成绩、亮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目前主要经济体增长动能走弱,国际市场波动明显,全球贸易保护加剧。这些问题可能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从内部环境看,有效需求不足,减弱经济增长驱动力。扩大内需,需要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双拉动”。今年以来,第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7%、3.7%和3.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同比增长4.5%、3.9%和3.4%,消费和投资经济指标为增长,但是增长走弱。同时,第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个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同比分别增长4.3%、3.5%和同比下降3.5%,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最新数据显示,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微涨0.4%,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扩大至2.8%,物价走势也反映出当前内需不足。
国内外因素叠加,导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主要表现为,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
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促增长稳经济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下行压力,集中表现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但实际上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传导。内需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经济增速放慢;而经济增速放慢,不利于收入预期稳定,又造成内需进一步不足。
因此,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大局出发,应进一步提升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具体而言,锚定全年目标任务,聚焦经营主体和社会关切,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房地产、股市、就业、民生等各领域政策,畅通政策传导机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合力,提振国内有效需求,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过“以点带面”和“以面促全”,进而盘活整个经济大局,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近期,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下行压力、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楼市持续偏弱等方面,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衡量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成效,要看主要经济指标是否明显改善,尤其是经济能否实现量增质升。唯有如此,才能改善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从而形成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与社会预期向好、发展信心增强的良性互动。央行等金融部门推出多项货币金融政策,涵盖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各类工具,以稳定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赢得了社会各界积极反响,为增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实效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近日,财政部表示,在加快落实已确定政策的基础上,将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再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其他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特别是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为财税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预留了施策空间。这些陆续推出和正在研究的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同货币金融等相关领域政策一道,释放了促增长稳经济的强烈信号。
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与提升财政支出强度协同发力,有效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比如,为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可及时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抓紧研究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政策。此外,为合理降低制造业税费负担,考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使其成为落实增量财税政策的一步“活棋”,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应有之义。因此,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可纳入增量税收政策的大盘中加快推进。同时,应通过拓展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提高地方落实增量税收政策的能动性,增强地方对促增长稳经济的财力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