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我们开始“行走大运河”;秋天,“行走大运河”系列报道组到了京杭大运河南端——杭州。我们用一个“春秋”,走过了大运河2500个春秋。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今年4月,本报“行走大运河”系列报道、中国税务出版社“运河税韵——大运河税收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同时启动,双方提前策划,互相配合,从4月到10月底,共同走进北京、临清、淮安、洛阳、淮北、嘉兴、宁波、杭州等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探寻与运河相关的税收历史、文物遗址、文化名人、非遗传承等,展示运河新貌。双方密切合作,相得益彰,“运河税韵”税收文化主题阅读活动有声有色,“大运河税收文化丛书”已陆续出版;本报记者参与阅读活动,采访相关专家,行走大运河畔,从财税视角挖掘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呈现运河沿岸今天的美好图景,“行走大运河”系列融媒体报道收到很好反响。
连绵3200多公里、流淌2500多年的大运河,蕴藏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几个月的行走、报道,是一场与千年运河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这场对话,我们深刻体会到,大运河生动诠释和有力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行走运河两岸,聆听历史回声,我们不断受到启迪,对这条河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扬州,2500年前的古邗沟河道,碧水依然流淌;洛阳,1000多年前洛水曾经繁华了两岸的生活;临清,几百年前的古街巷和人们赖以为生的营生延续到现在;杭州,运河水上巴士穿行在有近400年历史的拱宸桥下……大运河是延伸在中国大地上的空间之河,也是穿越古今的时间之河。行走在运河边,常有时间和空间交错之感,几千年时间就浓缩在眼前的空间里,而在绵延几千公里的空间中流动的是时间。时空交错,演绎着大运河说不尽的故事,从中我们看到一个辽阔古老的中国,更看到一部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国赋与民生的统一。“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历史上,运河是国家赋税——漕粮的运输通道,宋代漕粮运输量最高时达到每年800万石,明清时常年约400万石,漕运与国运息息相关。同时,运河也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尤其宋代以后,国家对运河的使用权越来越开放,运河成为公共的水上交通网络,为商业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运河连接着日常民生,两岸弥漫着浓浓烟火气息,这也正是大运河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官方运输与民间运输并济,赋予了这条河强大的生命力。
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大运河对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桨声帆影中,映衬的则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大运河的贯通,中国南北文化日益交融。运河沿岸各地独具特色的文艺形式,无不得到运河的滋养,并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发展。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之河,它连接京津、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中华文明的几大核心区域,各地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不断生长,其中蕴藏着“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它融通了民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与现实的连接。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运河漕运,但大运河的命运并未到此终结。当历史过去,漕运已远,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标志之一,古老的大运河在新世纪迎来新的生机。2008年大运河申遗工作开始,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走上重生之路,沿岸各地正在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把当下嵌入历史时间的连续之中。从历史上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中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悠悠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貌。
我们的系列报道和阅读活动虽告一段落,但行走大运河、阅读大运河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