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款款走来……它宛如一条玉带蜿蜒于华夏大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勾勒出尘封的历史画卷。”在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序厅,这些诗句镌刻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
杭州与河流的故事,也许比大禹治水的传说还要早。良渚古国建于低洼河流间高地上的宫殿,反映出史前先民与河流共处的智慧。但自从杭州有了大运河,故事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在大运河上,水不再是泛滥的猛兽,而是经贸沟通的途径、文化传承的载体,无数热闹繁华的故事和清丽动人的诗篇诞生于此。可以说,要读懂杭州,先要读懂大运河。
东南名郡:是端点,是枢纽
离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不远就是拱宸桥,它有多重身份:杭州水路的“北大门”、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但它最有名的身份,当属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标志性建筑。
拱宸桥边矗立着一块石碑,碑正中有七个大字——“京杭大运河南端”,正因为这个特殊身份,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中极其重要的河段,它连接南北,沟通众多江河水系。在京杭大运河上,杭州既是北上的起点,也是南下的终点。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早已初见端倪。
秦代,作为江南运河一部分的陵水道开通,自此,从苏州至绍兴不再横渡宽阔的钱塘江,而是绕道杭州。这为日后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南端奠定了基础,对杭州的交通及城市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隋代,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通航,杭州从此成为运河的南端。此后,畅达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使杭州迅速发展为东南翘楚,运河带来的便捷也是杭州成为南宋都城的重要原因。
作为江南地区与北方政治中心之间的重要枢纽,元代以后,杭州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一直特别紧密,从拱宸桥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一点。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当地官商捐资修筑,所谓“拱宸”,即百姓对皇帝的拥戴。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几乎每次都会到杭州。走在拱宸桥下的运河步道上,看着河水悠悠,游船往来,让人不禁想到当年皇帝就是从这里进入杭州城,运河两岸全是前来观望和迎接南巡队伍的百姓,拱宸桥就这样凝视、记录着曾经的盛况。
杭州不只是大运河的一个端点,它更是一个枢纽。跨过钱塘江,来到西兴过塘行码头,浙东运河从这里一直通到宁波,西兴过塘行码头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税收历史文化学者、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李胜良介绍说:“宁波古时被称为‘天子东库’,从日本、朝鲜经海上运输而来的朝贡物资,从宁波经浙东运河运到杭州,再通过杭州运往政治中心。在陆路的丝绸之路不通畅的时候,杭州作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陆地枢纽,地位非常重要。同时,杭州还能辐射浙闽腹地。”
唐代文学家罗隐就是杭州人,他曾说杭州“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南宋时,杭州作为都城,与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当时杭州城凭借通畅的水路,出现了专营海外商品的店铺。由此看来,当时的杭州已成为沟通内外的枢纽和窗口。
从漕到商:杭州繁荣的运河经济
沿着运河一直往南走向杭州城内,到香积寺附近,离富义仓就不远了。
历朝历代修建运河,目的都是畅通水运,方便运输人员物资,而物资中最主要的就是漕粮,正所谓“铜帮铁底运粮河”。运河以杭州作为一个支点,江南的粮食从这里源源不断输送到北方。
富义仓位于京杭大运河主航道与胜利河的交汇处,是杭州唯一现存的古粮仓,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初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竣工于光绪十年(1884年)。
富义仓的大门正对着运河,门前是一个遮阳亭,出亭子就是一个石阶码头,当年的粮食在这里转运装卸,贮存在仓房中。富义仓的仓房呈长排状,主体为木质结构,屋檐外的门廊有长柱支撑,如今仓房已被改造为展览馆,向游客讲述着杭州的漕运历史。
清朝北方缺粮,京师每年需漕米400万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漕运是京师的生命线,而江南省和浙江省漕粮约占京漕总数的六成。浙江漕粮经江南运河到长江,再从扬州北上抵达京师,运往北京通州的粮仓。
运河上运输的粮食并非全部由南向北运往京城,大运河沿岸的粮食供求存在一种双向调节的关系。湖广地区的稻米由长江入运河,再南下分销到江浙各地,杭州老百姓日常消费的稻米,有不少就是由湖州方向的粮船运送而来的。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唐代,杭州城北武林门一带因为大运河通航,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草市,运河上巨大的货物流通量带动了城市商业发展。唐宪宗时,杭州有十万户,税赋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24。南宋,杭州城北湖墅一带商贾云集,百货登市,人烟阜盛,成为非常繁华的商业地段。
到明代,湖墅更是热闹非凡,外地运入米粮多于此集散。明人陈玄锡说,从“武林门外至北新关为湖墅。湖墅地方十余里,而居民稠密,市舶(聚)集,一大都会也。关以东为河塍,河塍为各省通衢”。湖墅是杭城要地,湖州、嘉兴等地的米粮、丝绸等货物,先要运入湖墅或由湖墅中转。
各地的货物在杭州集散,极大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清代魏标的《湖墅杂诗》写道:“卖鱼桥下水平矶,鹅炙新鲜嫩又肥。五界庙前春戏散,蜜橙百果买包归。”
钞关与夜市:北新关的双重角色
从富义仓沿着运河北行,穿过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就来到北新关遗址,这一带被叫作“大关”或“北关”。走在幽静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上,一侧是运河,一侧是各类文创小店、咖啡店,夜幕降临,街边小摊顾客云集。
几百年前的明代,这里入夜也是一片灯火通明,是一处繁华的夜市——北关夜市。
北新关是明代在京杭大运河上设立的征税机构,属运河七大钞关之一。北新关设立的时间,目前较多的说法是宣德四年(1429年),但李胜良研究认为,真正的设关时间要晚一些,为景泰至成化年间,即1450年—1465年。“运河上长江以北的钞关确实是宣德四年设立的,比如临清钞关,但苏州和杭州的钞关要更晚一些。”李胜良说,北新关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在运河钞关中,只有此关和临清钞关征收船料税和商税,其余钞关只收船料税。这说明当时的杭州商贸兴盛,税源充实,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由于经济繁荣和商业高度发展,杭州城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夜市。元明时期,杭州夜市最热闹处移至湖墅和北新关一带。北新关能形成大型夜市,主要是交通运输需求催生的。北新关是杭州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与关口,杭州城的生活补给,特别是米粮及外地生活用品多从此河道运来,“舟楫往来,日不下一二百船”。北关夜市的商业多围绕商民、贩客、船夫等劳作者的生产活动展开,为这些人服务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服务业十分兴旺。
自景泰元年(1450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170年里,北新关每年船料税、商税收入为4万两。《北新关志卷之十三·税则》中记载,北新关征收的商税分为18个大类,征税对象包括800多种物品。
北新关税收征管规定较为健全,在明后期颁布的《商税则例》中可见一斑。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初起,各式新商品涌现。《商税则例》征税类目的第十八大项内,又增添了“后定比例货物类”,包括西洋细布、香坠肥皂等商品,共计180多个条目,每个条目都列明多少货物该收几分几钱银两。
北新关的裁撤时间比较明确,李胜良说:“清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到杭州后发现北新关作为税关,已经无法征到太多税收,就上奏皇帝请求暂缓开设北新关。”当时,杭州城刚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影响,人口已“减至七八万”,经济凋敝,市肆萧条,为了恢复经济、涵养税源,左宗棠上奏一封,得到同治皇帝批准,北新关税收机构就此取消,逐渐演变成货物装卸的码头。
如今,仅有一块矗立在青莎公园的石碑,记载着北新关当年的热闹与繁华,将北新关保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大运河仍在流淌,杭州城的夜经济依然繁荣,杭州与运河还将共同讲述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