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临平塘栖,南至钱塘江,流经杭州市临平、余杭、拱墅等6个城区,包含杭州塘、上塘河、浙东运河西兴段、拱宸桥、西兴过塘行码头、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等不同类型的遗产点段。大运河杭州段在中国大运河历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蕴含着多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元素。
大运河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
近日,本报“行走大运河”系列报道组来到杭州,记者走进了中国财税博物馆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探寻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文化。在与当地文史学者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大运河杭州段是中国大运河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它包括京杭大运河、支河上塘河和浙东运河的河段,全长385.5公里。其中浙东运河西兴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余多个河段在隋炀帝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时已经形成。唐代,大运河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大运河更是成为都城的生命线,促进了杭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繁荣。
中国财税博物馆收录了不少与大运河税收相关的珍贵文物,这些税收历史文物,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税收制度的宝贵资料,也是对大运河税收历史文化的生动再现。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赋予杭州的,不仅是历史底蕴,还有便利的交通和文化的繁荣。杭州市作为隋唐大运河南端起点,伴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完成了转型,从隋唐以前的“山中小县”逐步成长为北宋以后的“东南第一州”。
大运河贯通对杭州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大运河的开通根本性地提升了杭州城的地位。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在国家财力的支持下迅速得以完善,一跃成为大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次,极大提升了当地的消费动能。大运河被誉为当时的水上高速公路,频繁的商品流通和贸易,带来了消费需求和城市发展动力的提升,城市功能也随之进一步完善。最后,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流动的大运河将文学、戏曲、技艺、美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华带到运河两岸的千家万户,杭州因此有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文人墨客曾经沿运河南下,在杭州中转,继续往东往南,吟诵出了一条诗意盎然的浙东唐诗之路。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下至杭州,《四库全书》编写完成后,分抄七部,在全国修建七座藏书楼收藏,其中三部收藏于运河沿线城市,杭州文澜阁就是其中之一。
北新关衙署的一副对联
运河沿线经济繁荣带来税收的发展。明代以后,朝廷在大运河上设置钞关,征收税款,这是明清时期户部的重要财源,也是支撑明清政府运转的财政基础之一。明代的八大钞关中有七个建在运河沿线,其中包括杭州的北新关。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北新关是运河上重要的税关,前后存在了400多年。北新关在明代一直由南京户部差官管理,清初由户部差官管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停差户部官,由巡抚监收。雍正七年,税务交由织造府管理。按照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统计,北新关的税收收入近22万两,占清代在大运河、长江、淮河等重要水域交通要道所设税关总收入的5%强。至今,在杭州人的观念和语言习惯中,仍保留着“大关”这一词汇。
说到北新关就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一代文宗”的阮元。阮元是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曾三度在浙江任职,他修建海塘、疏浚运河,多有政绩。而且,在杭州任职期间,他对钞关税的征收进行严格管理。北新关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是一处事关漕运、税赋的重要关卡。为了防止税吏们坐地起价、税外收费、贪赃舞弊,保证商贾车船畅行无阻,阮元到任后不仅厘定税额、严惩贪腐,还在北新关衙署题写了一副对联,“上古无关征,后世不得已而榷关,慎勿失其初意;本朝税有额,小民如其分以纳税,何可使有怨言”。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说直接起到安定商民、警示不法的作用。
从历史深处走来,大运河滋养了杭州城。如今,杭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推进。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对大运河相关文物和文献进行保护、整理,并组织探访和推广活动,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之中,通过多元的宣传方式更好地把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