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运河南端的出海口

2024年11月11日 版次:06        作者:王耀德 金光涛 本报记者 李一园

10月底,中国税务出版社“运河税韵——大运河税收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在宁波市鄞州区举行。在活动现场,本报记者采访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杨晓维,她介绍了大运河宁波段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杨晓维说,通过考古发现的独木舟和船桨遗存,可以把宁波的航运历史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唐宋时期,宁波发展成为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共同繁荣的名都港城。元代以后,大运河宁波段成为漕粮河海联运的重要通道,河道兼具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形成了独特的水运体系。

大运河宁波段西起‌余姚,向东在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成为甬江,再一路向东在招宝山汇入东海,河道总长331公里,是宁波的生命之河、历史之河与文化之河。大运河宁波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江达海,是中国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河段,“河海联运”成就了宁波在古代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河段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中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和宁波三江口3个遗产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宁波是中国大运河南端的出海口。唐宋以来,宁波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也促进了大运河宁波段沿线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宋代,宁波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使得宁波逐渐成为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繁华之地,一度出现“万里之舶,五方之贾,南金大贝,委积市肆,不可数知”的景象。元明时期,宁波更是凭借“并江通海,万斛之舟,直抵城下”的海港优势成为漕运重镇。此后数百年,宁波一直是闻名遐迩的内河外海、土产舶货的交易转运之地。

宁波作为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经由运河往来的贡使、宾客、僧侣、商贾不计其数,丝、瓷、茶等货物从这里销往海外。商贸的繁荣带动了文化交流。在中外文化交融方面,这里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彰显了宁波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文化特质。

杨晓维说,历史上,大运河宁波段的税收管理规范有序。宋元时期,三江口一带是商舶检核、舶货入城的重要区域,设有税务亭、市舶务门等机构,对过往商船进行稽查和征税。大运河宁波段留存有不少与税收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在澥浦镇澥浦大街发现的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的石碑,碑文记录了当时对来往货运船只“查验”“免捐”等严格的管理规定。

比如,“免捐”有明确的范围规定,“以内河外江分界处倪家堰至西北二十里为内河免捐地界”。此外,碑文中还记载,免税货物有专门的卸货河埠头,如“凡内河免捐之货,只准照章在江北岸内河李家后门老埠头装货,经过倪家堰……有违背此项章程者即在倪卡拘留送局罚办”,可见当时水运管理严格。

河润万物,海纳百川。近年来,宁波市立足区位优势,致力于高质量推动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培育文化品牌等方面着手,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助力建设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的实践之路,让古老的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