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

跨越70多年的共鸣与感动

2024年11月18日 版次:05        作者:张凯璇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最近,我陪父母看了2015版歌剧《白毛女》,熟悉的旋律、感人的故事、精湛的表演,这部有70多年历史的作品,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以不朽的魅力震撼了我。

《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我国歌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1945年4月,这部歌剧在延安首演。新中国成立后,白毛女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改编为京剧、舞剧等多种形式,70多年来常演不衰。2015年,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再现这部红色艺术经典的魅力,我们这次观看的正是复排后的《白毛女》。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部新排歌剧通过运用3D、数字立体声等技术,赋予了整部作品更鲜活的表现形式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北方农村,佃户杨白劳因欠地主黄世仁的债,被迫将女儿喜儿抵债。杨白劳悲愤自杀,喜儿落入黄世仁之手,饱受欺凌。最终,喜儿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出黄家,躲入深山,数年后头发全部变白,人称“白毛女”。八路军来到陕北后,喜儿得以重见天日,并在群众斗争会上揭露了黄世仁的罪行,迎来了新生。

“我可是从小看着《白毛女》电影长大的。”父亲一边翻阅手中的节目单一边感慨。是啊,对于父亲那一代来说,白毛女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母亲也轻声附和:“这部剧我们太熟悉了,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喜儿,她的坚韧和纯真,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剧场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环顾四周,剧院内座无虚席,我发现和我一样的年轻观众居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随即,灯光熄灭,音乐响起,舞台上大幕拉开。北风呼啸下的雪山,雷暴雨下的黑夜,一幕幕逼真的场景让我对喜儿的故事更加感同身受,我这个90后年轻人,仿佛身临其境,穿越来到那个寒冬里的北方小村,近距离感受杨白劳的无奈与绝望、喜儿的坚韧与不屈。

这部新排歌剧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采用中国北方民歌的曲调,将中国的民族艺术与西方的歌剧艺术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主题。同时,表演中运用了先进的3D数字立体技术和环绕立体声,不仅拓展了舞台空间,还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沉浸感,也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歌剧《白毛女》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不光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还因为它因时而变的艺术形式而带来的魅力。

我想,结合时代特征和演员特点进行艺术创新,适应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歌剧《白毛女》成功的关键。除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这部作品还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艺术上的升华,让这个70多年前的故事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连接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桥梁;使这部作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怀柔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