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观看了海派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这部话剧在沪首演,6场演出座无虚席,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现场感受革命战争年代进步青年的“青春与信仰”。
话剧《向延安》改编自作家海飞获得“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的同名小说。该剧以淞沪会战打响后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正值青春年华的主人公向金喜,以厨师的身份执行潜伏任务,从青涩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革命志士的故事。这个关于青春与信仰的故事,主要有两条叙事线,一条是向家兄弟姐妹在信仰引领下人生道路的抉择,另一条是华光无线电学校学生在战争劫难下的人生轨迹。
作品通过时代大主题下平凡人的视角,以方寸舞台上的演绎,将时代风云展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懵懂单纯的少年懂得了坚毅隐忍,曾经天真烂漫的学子选择了舍家为国,人世间的烟火气氤氲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坚定与执着,即便史书无名,但时代浪潮下无名人物的故事可以同样精彩。
《向延安》的剧名,暗含了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向”既是故事主人公的姓氏,也表示着一代年轻人心之所向的含义;“延安”也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处精神圣地,代表着进步青年的信仰与追求。
与传统红色题材中的英雄人物不同,本剧主人公向金喜是一个“非典型”的普通人物,他本是酷爱厨艺、带点痞气的向家三少爷,阴差阳错之下,他接受潜伏任务留在上海,在经受重重考验中得到磨砺,一步步觉醒蜕变为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向金喜虽然一生未能踏出上海,却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并改名为“向延安”,最终以另一种隐秘而伟大的形式抵达了心中的“延安”。
有意义的红色主题也需要有意思的呈现形式。观剧过程中,既身入又心入的沉浸式体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离不开该剧精妙的舞台置景和光影设计。旋转的矩形舞台如同时代的年轮,转出岁月的变迁,虚实结合的光影勾勒出老上海街头里弄的风貌。伴随着沪语的旁白,“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中混杂着百乐门的舞曲。外滩的钟声、令人毛骨悚然的枪声、色彩的变换以及灯光的明暗交替,这些场景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动态的历史画卷中,我的情绪很自然地被人物命运所牵引,随着剧中人一起跌宕起伏。
这部话剧将原著26万余字的叙事篇幅,浓缩为近3个小时的四幕话剧,是个不小的挑战。创作者力图全面展现剧情,但叙事难免因舞台场地的限制,以及人物间复杂的关系而稍显混乱。但剧中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即使是配角、反派,人物性格与情感动机也刻画得比较到位。如主人公的二哥向金水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角色,他以选择当汉奸的方式来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但也显露出他迷恋权力的阴暗面,最终犯下累累罪行。话剧没有回避人性的幽暗与复杂,而是努力呈现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可以说,深厚的红色基因、浓郁的上海气息、昂扬的青春视角、创新的时代表达,主旋律的内容与年轻化的叙事交融,是这部话剧“又红又火”的秘诀所在。
“快去那光芒闪耀的地方,快去那火把照亮的前方!我们,到延安去。”舞台上,铿锵激昂的台词,在每一名观众的心里久久回荡。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嘉定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