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英美文学专业毕业,我有幸在5年前被选中成为首批翻译基地的主要成员。
起初,我自认凭着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可以游刃有余地胜任这项工作,但很快被事实“打脸”。由于对相关背景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更由于税收知识的薄弱,我翻译出来的东西要么不够精准,要么可读性不强,属于典型的“语言尚可,税收外行”。此时我才真正明白为何翻译被定义为,对源语言进行彻底解构后再以译入语进行完整准确本土化重组的专业过程。于是,我把对世界主要国家税制和征管知识的认知和学习作为主攻方向,开启“恶补”模式。其间,总局科研所组织的培训研讨活动、各基地间的交流互鉴,以及小伙伴之间的“头脑风暴”让我获益匪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汲取,我终于有了“小半瓶水”,可以较为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类翻译和研究任务,成为一名税收翻译“熟手”并参与审校工作。更值得欣喜的是,税收翻译和研究工作为我的职业生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2023年,我入选省局师资库。
税收翻译和研究工作给我带来的另一大收获是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思想、逻辑和语意在两种语言间成功“吐纳”时的畅快,来自于伙伴间思想火花的碰撞。乐人乐事亦乐己,翻译于我,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收获;因为收获,所以快乐。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苏州工业园区翻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