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财经大学图书馆报刊阅览室,不少财税专业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取下报夹里的《中国税务报》,认真研究最新的政策解读文章和典型案例。这些学生之所以习惯阅读《中国税务报》,源于老师们的推荐。
“我与税务报结缘,始于学生时代。”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院长张巍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读大学时,阅读《中国税务报》是获取最新涉税信息的权威渠道。在张巍的印象中,几乎所有专业课老师,都习惯在授课时引用《中国税务报》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规定,特别是比较复杂的规定。
张巍认为,无论是对理论的分析,还是对实践的归纳总结,《中国税务报》都能让不同读者获得想要了解的重要信息。毕业后到吉林财经大学担任老师,张巍主要讲授国际税收课程。每次备课时,张巍都会在《中国税务报》上寻找适合的案例。“国际税收这门课相对来说复杂一些,借助鲜活的案例,会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因此,我在上课时,会向历届学生推荐阅读、学习《中国税务报》。”张巍说。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在攻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胡怡建教授要求他经常阅读《中国税务报》。据田志伟回忆,2016年正值营改增,他和导师一起开展营改增财政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税务报》的报道角度多元又立体,专家解读、案例分析都能够紧密跟随当时的热点,给了我很多启发。”田志伟说。
从学生时代开始,田志伟一直坚持财政税收问题研究。他告诉记者,自己最爱看的是《财税理论专刊》,像个人所得税税制国际比较、增值税理论前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都是他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文章,田志伟一步一个脚印地展开了自己的治学之路。一转眼8年过去了,田志伟从一名博士毕业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在和学生一起探索选题的过程中,田志伟也向自己的学生推荐阅读《中国税务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读报、学报的习惯。“后来我发现,《中国税务报》的很多报道和案例,都成了我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田志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