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之城”:船舶业上演新“船”说

2024年12月03日 版次:04        作者:陈露冰 赵旻雯

近期,船舶与海工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舟山市船舶与海工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浙江舟山举行,全国100余家船舶海工领域知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代表齐聚一堂,共话船舶与海工产业创新发展蓝图。

作为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岛域,舟山拥有全省唯一的船舶装备高新园区,已基本形成集船舶建造、修理、拆解、海工装备制造及船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税务局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断优化“蓝海”营商环境,推动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业探寻新质生产力“航道”。

创新——打造高端海工“新能级”

从过去的渔船、散货船,到江海直达船、甲醇双燃料船,舟山船舶“家族”持续“添丁”。

“我们当前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海外船东的认可,地中海航运公司(MSC)又与我们签订了12艘19000箱的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订单。”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卫说,公司今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征2040余万元,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在高附加值船舶市场的竞争力。

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样发生在海工装备领域。作为省内唯一浮式天然气液化生产装置生产基地,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积极抢抓高端海工装备产业发展风口,今年以来,产值同比增长205.8%。该公司财务总监许天锋表示,税务部门及时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为企业投入生产研发、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税惠红利让我们有底气攻克难题,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浮式海上风电半潜式平台建造等前沿研发项目中去。”许天锋说。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全力追“新”逐“质”。税务部门聚焦船舶海工研发立项、设备更新、施工投产等环节的高频事项需求,提供“一类事”增值服务,帮助企业理清适用政策、分析涉税风险,推动企业以先进技术提高作业效率,有力抢抓全球订单。

提质——竞逐绿色修造“新赛道”

聚焦“绿色+智能”是舟山片区造船行业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今年8月,由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安装的35米高折叠式船用转子帆项目“山茶之梦”大型矿砂船顺利首航,这是全国乃至全球海岬型散货船首次采用此类绿色技术。

“转子帆是利用海上风能产生辅助的推力装置,通过安装在船舶甲板上,利用风能来减少船舶主机的碳排放,提高全船燃油经济性。根据船舶运行工况的不同,主机碳排放减少量为6%—10%。”中远海工公司法定代表人周建华介绍,“船舶改装属于资金密集型项目,急需回笼资金。”

为助力企业减负前行,当地税务部门制发《装备研发信息需求》《“绿色税制”政策服务项目》等涉税诉求征集表单,了解企业生产研发情况,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答疑,针对性提供税收及财务建议,加快推进高端船舶修造行业驶入“绿色赛道”。

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依托绿色修船装备研发试验中心,创新研发“象群”系列智能涂装机器人,有效节省20%以上的涂料使用量及碳排放量。“税务部门了解到我们有绿色装备研发项目,辅导我们进行研发费用归集,今年公司已顺利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61万元。”万邦重工副总经理张行波说。

强链——增强产业集群“磁吸力”

依托海岸线长、深水良港多等自然资源优势,舟山紧紧围绕“一艘船”,布局“船配物资大超市”,做强舟山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太平洋海洋工程高端装备项目投资方正是看到了这里巨大的潜力,才向这片海工装备发展热土持续投下“信任票”。

“随着海工市场的逐渐复苏,我们追加1亿美元的海工装备二期项目已在长白岛动工建设。前不久还与希腊船东签订了10艘海工船订单。”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瑞喜表示,得益于税务部门的政策支持,今年企业已享受各项税费优惠6800余万元,为下一步建造5000载重吨多用途服务船(MPSV)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据了解,税务部门持续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联合商务、经信等部门共建“项目会客厅”,将双语政策讲解、对外支付申报、出口退税辅导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贯穿产业链招引全流程,助力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稳定的供需联合体,推动构建船舶海工产业链协同发展新生态。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舟山市船舶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5.7亿元,同比增长29.5%,骨干船企在手订单交付期已排到2029年,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