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连开发区)在大连市金县(现大连市金州区)成立,正式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0年筚路蓝缕,40年春华秋实,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的大连开发区,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大连、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14年,大连开发区纳入国家级新区版图,众多国家战略在此叠加,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2023年,大连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10亿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税收的支持和保障,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能量。
服务优 从“马上办”到“码上办”
“20世纪80年代的税收工作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企业数量还比较少,大多是个体经营者,流动性强,税款需要我们逐户上门收缴。”回忆起最初参加税务工作时的经历,从税源管理科退休近十年的姜志雄说道。
“大连开发区建成后,外资企业增多,税源增加,但办税服务厅窗口少,征期时常常人满为患,纳税人需等待几个工作日才能得到回复。”姜志雄回忆起那段时间办税服务厅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转眼到了2006年,办税服务厅进行了扩建并升级,增设了排队叫号系统、自助认证系统等现代化办税设施,并设置了中英双语标识。推行了多项业务“一窗通办”,大幅缩短了办税时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连开发区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40年间,大连开发区经营主体总量跃增至9万余户,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办税新需求和新问题。“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服务举措的持续优化和征管方法的不断创新,让征纳双方的和谐共处之路越走越宽。”姜志雄感慨道。
为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连开发区税务部门不断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和纳税服务举措,推广网上办税、智能办税、科技办税。“便捷办税、智能问税、数据管税”的电子信息化征管服务模式顺利建成;电子税务局、人工智能12366、“金·税精细服务工作室”等一系列创新服务方式相继问世。智慧税务建设发展迅速,拉近了纳税人与税务部门之间的距离。
“以前代开发票需要跑好几趟税务局,现在只需要在线上提交申请,就能立刻获得电子发票,我在家自己就能搞定了,真是太方便了!”李先生在办税服务厅自助办税区成功开出了全面数字化的电子普通发票,对优质、高效、便捷的税收服务赞不绝口。
目前,大连开发区税务部门已实现212项涉税事项全程网上办理,233项事项实现“非接触式”办税,90%以上的业务可“一次不用跑”,190项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长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截至2024年11月,全年的网上申报率达99.07%,税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产业新 从“三来一补”到内生“新质生产力”
始创于1987年的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大连的日资企业,在该公司董事长权大勇看来,外资企业落户大连开发区,“三来一补”的税收优惠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来一补”政策是指对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的外资企业,可以享受加工所得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费待遇。“开发区的税收政策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的初期发展至关重要。”权大勇说道。
可以说,“三来一补”政策曾是大连开发区起步的关键引擎,助力区域工业实现首次转型与跨越。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大连开发区紧紧围绕大连“两先区”和“三个中心”建设,向产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迈进。截至2023年,这片热土上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形成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集群,2023年产值达2667亿元。
占地83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内,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从未停止科技创新。氢能物流车在大窑湾港区示范运行,氢能船舶完成下水试验……据测算,该公司的各类产品每年可减少约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500万棵树木产生的环保效果。
“企业能够‘氢’装上阵,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全力支持!税费政策及时传达,企业诉求积极回应。2023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款686万元。税费成本的降低,促成了研发事业的开花结果。”该公司总经理嵇官成说道。
竞速“氢”赛道仅是大连开发区布局新产业的一个缩影,这里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科技创新的集聚地。为加快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大连开发区税务部门通过创建“金·税精细服务工作室”、全流程跟进大项目落地、大企业服务团队上门送政策等举措,助力各项支持企业创新升级的税收政策效应充分释放,激活企业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仅2023年,大连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达22.61亿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优惠达4.85亿元,经济税收实现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跃升。
开放深 从近乎“一张白纸”到“东北之窗”
大连开发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和东北三省走廊的交汇点上,40年来,从无到有,这里集聚了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SK海力士、辉瑞、大众、松下、佳能等70余个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发展。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148亿元,成为中国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门户”。
斯凯孚(SKF)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滚动轴承制造商,从2005年起就在大连开发区建设生产基地。“20年间,四期项目累计总投资达50亿元。之所以选择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得益于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予我们的底气。”斯凯孚(大连)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侯亮介绍,从项目筹备到建设,税务部门多次上门为企业答疑解惑,针对税收事先裁定、出口退税资质等涉税事项提供确定性方案和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提前防范涉税风险,进一步增强了投资发展信心。
除了斯凯孚以外,还有尼得科、英特尔、海力士、大众、东陶等众多重量级外资企业选择在大连开发区“留下来”。今年8月,得知尼得科电机(大连)有限公司境外股东投资意向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安排首席联络员和外语人才组成专门服务团队,全面收集整理外商投资相关优惠政策以及税收业务规定,为企业定制递延纳税政策及业务处理税务服务指南。
“大连开发区税务部门不仅能够及时为我们送来优惠政策,还针对企业招工难、人才荒等问题,帮助我们与学校、上下游企业牵桥搭线,让我们感受到在这里发展的利好,提振了留下来发展的信心。”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赵女士欣喜地说。
引进高质量外资重大项目是对外开放的“生命线”。针对辖区内重点外资企业和重大外资项目,大连开发区税务部门依托“税路通·连世界”跨境税收服务子品牌,形成“国际税收专干+专班成员+纳税人”的“多对一”服务模式,把服务延伸到跨境投资全周期,及时响应和快速解决涉税诉求,支持外资外贸企业“引进来”“留下来”。自2023年以来,纳税人通过享受递延纳税政策,再投资到大连开发区的金额约1.65亿元,为大连开发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孕育了更多机会。
四十年,风华正茂;四十年,初心不改。站在“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的又一个新起点上,大连开发区税务部门将秉承建设开发区的开拓奋进精神,在落实落细各项税收优惠的同时,不断提升税收监管与纳税服务水平,为奋力推进大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