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为国戍边的壮歌

2024年12月09日 版次:05        作者:杨春

新疆叶城县的“零公里”,是新藏公路的起始点。路边耸立着一块显著的金属标志牌,上面写着九个大字:“从这里走向世界屋脊”。从零公里到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一路要历经数不清的危险。驻守在昆仑山一带的边防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一般的伟大防线。

新疆作家王族创作的长篇小说《零公里》,以驻守在叶城零公里的阿里军分区汽车营战士为原型,书写了一群天路高原上的“昆仑铁骑”,他们克服风沙侵袭、高原反应、大雪严寒、身体患病等艰难险阻,唱响了一曲有关牺牲与奉献、崇高与坚守的壮歌。

我走过一次新藏公路,全线几乎都处在高寒缺氧的无人区。后来王族老师告诉我,驻防军人驻扎的“生命禁区”喀喇昆仑山脉,西起叶城零公里,东延西藏高原,纵横80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官兵们把去南边的阿里叫“上山”,把回叶城叫“下山”。“上山”意味着各种未知风险、艰难跋涉,意味着高海拔、缺氧、头疼和吃不上蔬菜,“下山”则特指氧气充足、安全、轻松和行走自如。即使是叶城那样的小县城,对他们而言就相当于繁华都市了。

驻守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雪域高原,需要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小说开篇,连长肖凡原本要独自执行为界碑描红的任务,但身体突然出了问题。排长田一禾为了替肖凡分担,一个人悄悄赶往一号达坂,却在完成任务后因高原反应差点儿牺牲。出发前,他对战友作的动员,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咱昆仑山的军人,只要活着,只要走在风雪线上,就是在体现国威、军威!哪怕再难再累,也一定要扛住!”

昆仑山实在太苦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一次次地与自然展开搏击,与风雪、严寒和猛兽对抗。这让我想到《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以同样的勇气与大海的狂风高浪较量着。如果说老人是为了收获和生活,《零公里》中的军人则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们全然付出只为守护心中的荣誉,只为坚定地站立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30多年前,王族老师曾在阿里当了3年汽车兵。书中描述的与生死擦肩而过的经历、令人感喟的情感纠葛,几乎就是他当时看到、听到的真实故事。当汽车兵不易,当高原上的汽车兵更难。他们经常用一段顺口溜调侃自己:“库地达坂险,犹如鬼门关;麻扎达坂尖,离天三尺三……”,但“说着说着脸色就变了,有的战士还会掉眼泪,但他们把眼泪抹去,不会让别人看见”。

发生在高原的故事令人动容。肖凡3年没有回家探亲,一路奔波到家后,无论夫妻俩怎样努力,女儿仍然叫他叔叔。田一禾和马静两年前在通信中确定了恋爱关系,但一直没有见上面,后来马静从兰州来到零公里,才得知田一禾因为执行任务,仍然在山上不能下来。快退伍的老兵李大军,救起了搁浅在达坂崖畔的军车与战友,还把病逝务工人员的遗体运到了山下,他自己却因此冻伤了脚……

书中的故事,看似平凡,实则非凡。读完《零公里》,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大多安静美好、丰富多彩。然而,这种安静美好的背后,一定有驻守在祖国边关、守卫国家领土的战士们默默的奉献。他们的付出,就像钢铁长城,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