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正因为有了这种仰望,才使浩瀚的太空响起了“东方红一号”悠扬的乐曲,才使寂静的月球出现了“嫦娥三号”亮丽的身影。而这群仰望星空的人,本身就如同星空中耀眼的星辰,也被我们所仰望着。
作家黄传会创作的报告文学《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以其独特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全景式展现了共和国几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勇攀登的故事。作品以中国航天事业第二代领头人、“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的传奇人生和卓越贡献为主线,通过《归来》《天上有了“中国星”》《“北斗”璀璨》等七大章节,生动讲述了孙家栋院士以及“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和姜杰、“北斗三号”总设计师谢军等一批航天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在中国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书中给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中国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升空进入静止轨道时,突然发生卫星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在这紧急关头,身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亲自指挥卫星调姿,最终化险为夷,使卫星准确定点在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这颗卫星正式交付使用后,信号覆盖中国全境,乌鲁木齐、拉萨等地第一次直接接收到中央电视台当天播出的电视节目。
还有一次,某航天器发动机发生故障,孙家栋闻讯赶来,已是78岁高龄的他二话没说,钻入发动机底部,仔细检查发动机状况,出来后已是气喘吁吁。他告诉身边工作人员:“问题不是很大,只是有些擦伤,但必须请厂家的专家进行鉴定。”他这种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无不叫在场的人动容。
文学表达人的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细微的情感和生活细节,揭示人物内心的思想。作家笔下的科学家,形象不刻板、脸谱化,而是有血有肉,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十几年里,孙家栋的妻子一直不知道丈夫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为了弥补心中的歉疚,每当回到家中,孙家栋总会抢着做饭、擦地、洗衣服,甚至还能给孩子裁剪衣服。外出之前,他也会戴起老花镜,把妻子一段时间里早中晚服用的药物,分装在一个个小药盒里。在工作中,孙家栋是有着极高声誉的航天科学家,在生活中,他同时也是好丈夫、好父亲。他视自己为普通人,一个我们在乘车、买菜时能经常见到的人,可亲可爱又可敬。
科学与人文之间似乎天然存在着鸿沟,但作家在讲述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时,充分发挥了文学想象,并赋予他们浪漫的色彩。比如,作家特意设立了一个梦境:在万里之外的广寒宫,孙家栋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重逢,他们一起回顾了中国航天走过的峥嵘岁月,共同展望了中国航天的美好明天。这种相逢,将“两弹一星”精神,将航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完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我在钦佩这些科学家为共和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同时,也联想到兢兢业业奋战在税收前线的税务工作者。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税务人的默默奉献,才使国家拥有强大的财力能托起我国的航天事业。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协副主席,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税务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