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爹》摆在案头,上下两卷,六十六万余言,让我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读过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它们来自同一个作者——湘西作家彭学明。爹和娘,犹如天和地,在人们的心里头,大致是割裂不开的,就像一句歌词所唱,“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所谓天大地大,可见一斑。
有人说彭学明绝对算不得高产作家,但却是一位特别的作家,其2011年发表的《娘》,悄然间创造了文坛的一种特别现象:不但有“洛阳纸贵”的销量,还感动了万千读者。我即是其中之一。捧读彭学明的作品,总能感受到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甚至可以说凝结着血泪。
《爹》是彭学明继《娘》之后,历时7年精心打磨的又一力作。我向来认定,一部作品的重量如何,得看作者注入了多少情感的分量。在《娘》里,我看到了一个在生活中负重前行的身影,而从《爹》中,我读出了一群匍匐于地却又是顶天立地的人。
阅读《娘》与《爹》这两部作品,让我想到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有着紧密的联系。彭学明在《爹》开篇的楔子里,直言不讳地写道:“几十年来,我与娘的战争,是看得见的战争。有看得见的战线,看得见的对手,和看得见的硝烟。而我与爹的战争,却是看不见的战争,在看不见的战线,有看不见的对手。”从某种角度说,彭学明的作品,或许便是舔舐着童年与故乡的痛苦写作而成的。但让人钦佩的是,他并没有成为戴上故乡枷锁的写作者。他手中紧握的笔,仿佛锋利的犁铧,将稿子铺满田野。他把生命、灵魂和思想,化为一行行长短句,去认知血脉基因,去回归人间真爱。
作者虽然没有见过爹,但在五叔、四叔、武豪干爹等父辈人的讲述中,拼图般渐渐连缀起了早已去世的爹曲折精彩的一生,回溯了爹与同代湘西父辈的历史。最终,作者不仅找到了“爹”,还在笔下塑造出一群侠肝义胆的湘西子民。
无疑,《爹》是一部宏大壮阔的湘西父辈史诗,一部折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风云际会的记录: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如此长时间跨度的湘西,一重重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时代的潮流中翻滚。父辈们参加过嘉善抗战、常德抗战、抗美援朝,也为新中国建设尽心竭力。小说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记叙了“爹”和湘西父辈们为国为家、手足相守、生死相依,展示了湘西丰富而深厚的历史、人文和政治,也展示了整个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呈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民群众推动时代、创造历史、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家国情,英雄气,民族义,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精神内核。湘西人的热血、义气、豪迈等诸多美好品性,在作品中俯拾皆是。父辈们亲情、友情、爱情的纠葛缠绕,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在书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诠注。小说涉及湘西地理、风俗、传说等,可以说是全景式为湘西人物风土立传的作品。
谁与江山同在?这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爹》以感人至深的故事、鲜活生动的人物、震人心魄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丰富内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湘潭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