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集聚“满天星”

前11月,重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1%
2024年12月23日 版次:03        作者:王宸 田俊杰 本报记者 贺艳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1月—11月,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1%,新增涉税经营主体1.9万余户,新增从业人员3.6万人,实现销售收入69.5亿元。随着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服务举措落地落细,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技术含量高、产业空间大,是建设数字重庆的关键支撑。近年来,重庆市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加速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印发《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庆市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4年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从引育壮大经营主体、构筑软件人才方阵、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深化应用场景牵引、打造品牌产业集群、构建良性产业生态等多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重庆税务部门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一体深化依法治税、以数治税、从严治税,全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重庆商盟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十分忙碌,研发团队正在加紧升级优化智慧水务系统性能。“我们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主研发了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精准采集水量数据。”该公司负责人刘容介绍,从2008年成立至今,公司已开发出智慧水务营收系统、管服区系统、水厂抄表系统、集团版管理系统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今年1月—11月,该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0%,预计全年实现营收620万元,同比增长80%;前11月缴纳税款49.3万元,同比增长66%。

在重庆,像商盟科技这样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涉税经营主体目前有7.6万户。今年前11月,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14.2%、23.2%,缴纳税款分别同比增长14.9%、11.2%、12.8%。

场景是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围绕产业与数字融合,近年来,重庆紧扣本地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打造了一批多跨融合的软件产业应用场景,让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及市场形成有机融合。据了解,目前重庆集聚平台服务、解决方案、大数据应用等数字化转型服务商200多家,通过引导重点制造业企业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推动实施622个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

作为一家工业互联网企业,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连续4年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自2017年成立以来,忽米网已为全国近5万家制造企业提供了车间生产、企业运营等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其财务负责人潘静介绍,税务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就享受优惠政策中的涉税风险进行详细辅导,并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真实完整、纳税申报及时准确。今年以来,忽米网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1900余万元,前11个月营业额已突破2500万元,缴纳税款超141万元。

为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今年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依托税收大数据,在电子税务局税企互动平台上线“信用账户”功能。重庆市税务局按月分析企业日常涉税行为,重点监测未按期申报、未按期缴纳税款、未按期报送财务报表等10类高频失分行为,开展全程式纳税信用动态监控和提示提醒。通过“信用账户”,纳税人能全面了解自身信用情况,接收预警提醒,及时纠正自身轻微涉税违规行为,开展纳税信用修复,实现良性发展。

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纳税“信用账户”上线以来,到10月底,重庆地区未按期申报户数较上年同期减少29.7%,未按期报送财务报表较上年同期减少29.5%,财务会计制度备案次数较上年同期增加40%,企业税法遵从度稳步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上,重庆减税降费及退税278.2亿元,其中重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享受税费优惠超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