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研究,如鸟之双翼彼此依存。阅读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更能激发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创新能力。2024年,我完整阅读了十多本著作,虽然数目上不算多,但内容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小欢所著的《置身事内》,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将复杂的经济现象与国家政策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之中,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身边的世界及中国的发展脉络,是一部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的经济科普佳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的《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基于对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长期观察,探讨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挑战。书中不仅详细梳理了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还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的《大国大城》,聚焦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主张在集聚中实现平衡,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书中通过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在阅读中,我对自己的研究主题——居民税收负担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外溢性,不仅影响共同富裕的推进进程,也关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支撑性作用的发挥,关乎高质量发展。其中,税收制度可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链接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两大政策目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涉及经济结构转型、分配制度完善、人口政策调整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与居民的收入、消费状况存在紧密联系。我想,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税收制度研究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其核心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公平这两大目标的协同推进。通过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税收政策,更好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如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多样化的税收减免政策,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促进收入增长;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措施等。同时,通过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在税制设计上,应更加注重税收的中性原则和效率原则,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今年是阅读和课题研究同步推进的一年,我逐渐体会到,想在财税研究领域拥有更为全局的视角,就必须跳出财税的框架,广泛涉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经典著作。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有助于从多角度审视财税问题,还能提出更具前瞻性和综合性的观点。因此,对于社会科学类的佳作,我总是怀有极大的热情,以期丰富自己的研究“感知力”。
同时,研究成果不应只出现在专业期刊中,更应该走向人民群众。结合自己今年在《月览》《思想录》等栏目的撰稿经历,个人的感受是,面向大众的写作需注意避免单纯的理论阐述,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让财税政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一本好的科普书籍往往能够产生比顶尖研究成果更为广泛的影响,在经济实践领域,这样的科普书籍能够促进大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同样,作者在荐书时,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继续借助阅读与学习深化自己的研究,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在财税领域作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也期待更多优秀的财税同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更加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帮助读者了解财税政策,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