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过去。当我们迎接新的一年,总能发现这一年经历过太多新故事,工作、生活有了更多新方式。本期,我们邀请几位高校老师“复盘”他们的2024年,分享他们面对新变化的新思考。
2024,我与学校(院)互相成就
高校中有一些值得纪念的时刻或重要工作。老师们参与其中,把经历变成动力
王婷婷:2024年是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收获颇丰的一年,不少师生在财税法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会议、论坛举办的形式也不断丰富。今年学院承办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研讨会、重庆市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年会、经济法30人论坛暨第三届区域经济法治论坛等。学院成功与重庆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以及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财税立法、司法等领域达成多个合作意向,为进一步加强财税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校的社会服务触角不断延伸,例如学院多名老师参与税收社会服务活动,我本人也被聘为北碚区“税两会”税收学术指导专家。
参与这些学术活动让我更加体会到,要注重在学术研究中保持敏锐度和参与度。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国情变化,财税法研究成为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学常新的领域。做学术应紧跟时代步伐,使研究更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财税法学术活动中的观点交汇也是一个“富矿”,与财税法学者交流互动,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互促互进。
朱军:在今年南京财经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相关研讨中,本人主持了其中关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术交流方面的一些工作,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做好相应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的讨论,对我而言很有意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做好高等教育的守正创新,如何把科技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我们每一位高教人需要探求思考的。
赵书博:今年我参加了首都高校税务案例大赛的部分培训工作,学生们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收获了教学反馈,也看到学生一天天进步,逐步将书本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做老师的非常为他们高兴。
2024,打破学术“舒适圈”
老师们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想法:一些已经成熟,一些正在探索
朱军:“打破舒适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宏观财税理论方面,建立了一些新的框架,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譬如在低利率时代,思考我国财税政策应该如何实施?基于此,我们团队于2021年—2023年完成了研究,譬如将隐性债务置换为显性债务、统筹地方公共资源、国有企业利润充实一般财政、压缩行政开支、降低地方债务利率等,得到了广泛采纳。
对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研究如何在“积极”中提升“效率”,更加“有力有效”;财政支出如何更多瞄准人的全面发展发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投入、创新投入、精神文明投入、社会信任和文化投入;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突出打造“人文红利”、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发展。
王婷婷:今年取得的突破,一些是学术研究上的,例如,《数字资产课税规则之法治建构研究》课题获得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立项,这一课题是我近年来针对数字资产课税法律问题的一些集中思考。又如,文章《数字财政的发展逻辑、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发表在《当代财经》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全文转载,这让更多学者关注并重视数字财政的发展及其问题。还有一些突破是实践能力上的,例如,作为重庆市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的秘书长、202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会务组联系人之一,我协助组织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财税法理论创新与实践”会议,自身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有一些“自我挑战”——今年我承担了澳大利亚税法学者米兰达·斯图尔特教授《21世纪的税收与政府》一书的翻译任务,并基于对本书的理解撰写了《如何建设21世纪的税收国家》书评,希望借此让更多学者关注21世纪税收国家的发展趋势。
赵书博:作为税收专业的老师,我一直关注碳税、消费税的相关研究,对碳排放权制度的关注不是特别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气候治理,为了全面研究我国碳定价问题,我决定“逼自己一把”,主动学习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相关知识、追踪与其相关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我完成专著《“双碳”目标下中国碳定价改革研究》。书中分析了我国碳定价政策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碳定价的改革思路。
2024,流行语中看财税
结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4十大流行语,“松弛感”“数智化”“未来产业”是老师眼中的热词
王婷婷:“班味”和“松弛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职场人用“班味重”来调侃自己,实际上反映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职业焦虑,而“松弛感”体现了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一种乐观的心态。洗去“班味”从而找回“松弛感”,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人们当下内心的真实渴望。学术研究亦是如此,要学会张弛有度,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从容淡然,通过动静结合的研究获取力量。
从财税角度来看,我认为“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均能反映出今年的经济热点。2024年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数智产业正在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在这一新赛道上,财税政策如何精准发力,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力量,助推国家经济“向新而行”,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需要财税研究者重点关注。
朱军:在流行语里面,我对“数智化”“未来产业”以及“松弛感”比较有印象。在数字化、快信息量、高知识量的当下,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在某些方面是否需要慢下来,比如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数字的洪流中,也许“慢”更是一种特殊的力量。
我们需要一些慢下来的“松弛”,为冷静思考提供空间——急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其中负面的影响往往隐藏在高效能带来的红利之下。应该慢下来做一些“冷”思考,更多关注“人”的价值。例如,关注数字经济如何缩小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对社会的有利作用,而不是任其遮蔽危机和风险。
2024,国际税收有新动向
一些发生在“别处”的财税大小事,或将如蝴蝶振翅的气流,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普通人的生活
王婷婷:2024年国际税收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果和发展。我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双支柱”国际税收一揽子方案继续推进,目前全球已经有45个司法辖区通过立法或已实施全球最低税。二是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202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如何在国际环境中使用不同税收确定性工具的最佳实践和指南。三是全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得到更多关注,今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峰会后发布了一份强调对超级富豪征税必要性的“历史性”宣言,标志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应对极端不平等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年,我们可能会在几个方面见证国际税收领域的变革:一是特朗普二度执政对国际税收制度改革势必带来影响,其关于对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主张,不仅触动国际贸易的神经,也预示着全球贸易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动荡。二是“双支柱”等国际税改方案的推进,有望帮助解决全球共同问题。三是气候问题或将日益严峻,持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税收政策发展,以多边碳减排税收政策取代单边碳减排税收政策将成为国际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旨在加强国际税收政策协调,我国应主动发力,充分挖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潜力。
朱军:在国际税收方面,个人认为2024年的热点是关于部分国家数字服务税收征收的争议,以及关于碳关税、有竞争力的税制的研究。2025年国际税收改革,可能更多地考虑促进绿色化发展的关税制度,完善现行税制中关于绿色发展的税制条款。我国如何构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将成为重要议题之一,需重点研究构建吸引资本、税收、高端人口流入的“有竞争力的税制”。
赵书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生产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各国运用税收推动碳减排、促进环境改善的紧迫性增强,各国政府在气候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方面之间寻求平衡。个人认为,2025年世界多国将继续推动碳税与环保税改革,提高税制绿色化水平,引导企业减污降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025,我们更加关注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部署,老师们的教研有了新方向
王婷婷:我比较关注的是如何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税收政策保障。我拟对全球竞争背景下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支持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从理论层面,分析税收激励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不同类型税收激励措施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实施逻辑机理、税收政策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从实践层面,重点评估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影响,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如何协同配合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并对科学的税收征管与优质的税收服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效果分析。
朱军: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关注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取向,重视积极财政政策的支出效率,不能形成资金浪费和低效支出。个人下一步的研究将着重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提供财政补贴、发行消费券、基础设施投资3个方面,投资哪些方面更有利于挖掘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我还将继续研究财政支出如何从对“物”的投资转向投资“人”本身,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福利水平等,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赵书博: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准备继续追踪国际税改趋势、总结经验,探讨我国开征碳税的时机与具体制度设计,并探索环保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以及鼓励企业转型相关税收优惠等税制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