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入职税务系统,“税龄”比《中国税务报》小1岁。记得走进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中心税务所第一天,师傅黄德新就将一沓《中国税务报》放到我跟前说:“咱税务系统的党报,内容很丰富。”这一读,我就再没有放下。
在2005年之前,我还只是税务报的一名普通读者,那时的我先后在办税服务厅、基层税务所等地历练。2005年4月,我迎来了一个重要时点——在税务报新疆记者站李文老师的帮助下,我撰写的一篇新闻稿在《中国税务报》上发表。从此,我从读者转变为了作者。
这一消息令我兴奋,也让我在之后的读报中开始揣摩新闻稿的写法,同时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意识地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数篇稿件相继发表之后,我的工作岗位调整到当时的克拉玛依市国税局办公室,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税收宣传。
虽然我多次获评《中国税务报》优秀通讯员,却也时常为新闻素材来源发愁。茫然四顾、不知所往之际,《中国税务报》在我面前开启了一道门,它让我看到报道的多种形式和生动表达,引导我走进火热的税务生活。
2015年春,一次税收宣传专题研讨会之后,时任《中国税务报》社长郭晓林与我有过一次长谈。我根据郭社长的建议关注边远地区税务干部的生活,第一次行走到南疆大地。登上帕米尔高原之前,我已在一些通讯稿、宣传片里看过税务人坚守高原、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就像高原的山峰那样耸立、那样刚强,但我更想书写高原税务人柔软的一面,他们的日子,他们的欢笑,他们的爱情……后来,我创作了《慕士塔格峰的雪》《当风吹过帕米尔》等一系列散文,以清丽的文风、与众不同的叙述方式,受到税务报老师们的关注并很快发表。欣慰之余,我倍感振奋。
2015年秋,《中国税务报》组织“60周年·走进新疆”采访活动,我参与其中,奔赴天山南北,进工厂、入企业,在偏远地区的税务所体验基层税务干部的工作与生活。采访中,我听到老一代税务干部的声音,他们就像一株株苍劲的老胡杨,在税务战线上耕耘,奉献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我看到中年税务干部的努力和奋斗,他们就像一株株白杨树,挺拔、坚强、质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我也接触到许多青年干部,一位青年告诉我:“我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随后,我写出《歌从八方来 爱在天山下》,从税务角度报道新疆60年的巨变、发展形势和美好前景,收获了各方面的好评。
32年时光荏苒,《中国税务报》不仅是引导者,也是我永远信赖的朋友。2022年,我创作的纪实文学集《追光的人》出版,并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新疆新时代文丛、新疆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等。这本书汇聚了天山南北、塔河两岸近50名新疆税务系统驻村工作队员的故事。书中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普通人,但在脱贫攻坚前沿,又都是充满能量和心怀大爱的“小巨人”。这里面的每一篇短文,我都在创作完成的第一时间投稿给《中国税务报》,每一次发表都有编辑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
这些年来,我还参与了新疆文联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采访时代楷模“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魂归高原》;采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创作中篇纪实散文《路尽头的家》,荣获中国作家协会2022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的荣誉。税务报《税收文化专刊》的老师得知我的创作后向我约稿,便有了《魏德友:边境线上的“活界碑”》等数篇纪实散文在税务报上发表。今年9月,72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后,我与当地税务干部一起去到他家,听他讲述一家三代守卫边境的故事,撰写了《在云端护边的“帕米尔雄鹰”》一文并在税务报发表,讲述老人在近40年的守边生涯中,为边防官兵带路的感人事迹。
每一次历练都是成长的蜕变。这些年来,在《中国税务报》的引导和帮助下,我的视野更宽更广,我越来越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以人民为中心潜心创作,才能凝练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让税务人、纳税人缴费人感受到时代的温度、向上的能量。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杨春工作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