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是1997年3月,我调到大连普兰店市原国税局办公室,负责税收新闻宣传工作。《中国税务报》是税收宣传的主渠道,此后我和税务报社的联络自然就密切了起来,彼此间的缘分也由此展开。
刚做税宣工作时,凭着此前在计会科、征管科工作的经历,我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企业欠税“病因”令人担忧》,寄给了《中国税务报》。当时,我既期待又忐忑,暗自思忖:“首次投稿,权当练笔。”直到有一天,我猛然发现那篇稿件竟登上了税务报的要闻版。一口气连读3遍,才确信我的手写稿真真切切变成了铅印稿。一股幸福的暖流瞬间涌遍心头。
“首投”成功后,我又陆续在税务报上发表了几篇稿件,但逐渐就陷入了税收新闻写作的“瓶颈”期。恰在这时,《中国税务报》在大连举办了一场通讯员培训班,这场培训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比如,培训老师在会上提到,很多新闻报道,尤其是消息、通讯的写作需粗中有细、化繁为简,才能重点突出、言辞有据;税务报版面和栏目众多,要有针对性地采写,“将种子撒在适宜其生长的园地,才能开花结果”……
后来,我将所学付诸实践,多次与税务报记者一同参与当时普兰店市的各项专题采访,走进基层一线,聚焦税收热点,采写了大量鲜活的税收新闻,并转化为《“促廉卫士”搭起安全屏障》《依法纳税是我们永恒的荣耀》《开展系统活动 培育清风正气》《“资深税务青年”的三堂课》等文章。这些税收新闻稿件,不仅宣传报道了当地税收工作成效,还呈现了一批动人的一线故事。这些经历也为我更好地开展税收宣传工作提供了精神给养和实践经验。
细数过往税宣经历,恍如昨日。几十年间,我不仅是税务报的作者,也是税务报的忠实读者,尤其爱读《税苑》版的文章。这一税务人文学创作集中展现的园地,给我提供了很多思想碰撞和美学享受。我在品读各类文章的过程中,也开始参与文学创作。2007年冬天,我正创作一篇有关春天的散文,却始终不满意文章的结尾。正当我毫无头绪之时,儿子过来问我:“爸爸,雪融化以后会变成什么?”我明明知道标准答案是“水”,可不知为何,脱口而出的却是“春天”。
一瞬间,我豁然开朗,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尾吗?我当即完成稿件,投给了《税苑》版编辑。一个星期后,这篇《雪融以后是春天》如愿见报,让我为之一振。那一刻,没有比“心仪的作品登上了心仪的报纸”更好的精神享受了。
此后,我创作的税收文学作品陆续刊发在《税苑》版,比如《穿越古今的诗意》《小雨中的回忆》《连环画 我童年看世界的窗口》《一见倾心舞阳河》《凤凰城 我是您的读者》《走在春天的路上》等。如今盘点,我已11次获评《中国税务报》优秀通讯员,5次在《中国税务报》征文中获奖,还曾被税务报社聘为特约评论员。
离开办公室负责人岗位后,我先后在党建、监察、纪检、纳服等部门工作,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我与《中国税务报》难舍的情缘。每当看到桌上那沓散发着墨香的《中国税务报》,我的内心都会充盈温暖与感动。
(作者: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大连市普兰店区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