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强调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税收负担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公平分配,同时不扭曲市场机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并在《国际贸易几何学》与《关税同盟理论》这两部著作中重点阐述了税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几何学》中,米德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贸易模式、贸易均衡和贸易政策等。米德深入探讨了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揭示了这些政策如何改变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关税同盟理论》中,米德进一步对税收与关税同盟的关系进行剖析。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他提出,关税同盟的形成会改变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模式和税收结构,产生一系列经济效应。这些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竞争促进效应等。关税同盟形成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导致贸易量增加,资源在成员国之间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这种效应有助于提高成员国的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关税同盟还可能导致贸易转移效应,可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也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利益,如政治和外交关系的改善。
1975年—1977年,米德担任英国政府国内税制改革研究委员会主席,主持起草题为《直接税的结构与改良》的报告。他认为,税收的公平性不仅体现在纳税义务人之间的税负均衡,还应与其经济能力相适应,即“量能课税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税收制度能够准确反映纳税人的经济负担能力,避免对低收入群体造成过重负担,同时确保高收入群体承担与其财富水平相匹配的税收责任。在税收的效率方面,米德认为税收政策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促进资源有效配置,避免产生超额负担和税收扭曲效应。为此,米德提倡采用中性税收工具,如消费税和增值税等,这些税种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扭曲较小,有利于保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米德的研究为国际经济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也为读者理解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参考。过高的关税会扭曲市场价格,阻碍贸易自由化。因此,政府应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和国内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关税政策,逐步降低关税水平,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政府还应优化关税结构,对高技术产品、绿色产品等给予较低的关税待遇,以鼓励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米德还提出,在国家间经济合作中,税收政策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避税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税收合作,共同打击跨国避税行为。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