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鱼》还在预售状态时,我就下单了。对于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但凡对电影感兴趣的,即便没有看过陈冲早期演的《小花》,可能也会对她参与主演的《末代皇帝》《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有所耳闻。但这一次,陈冲却不是以影视明星的身份亮相,而是拿出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与我们见面。她创作的《猫鱼》一出版便迅速冲上各平台的阅读榜单,引发热议。作为陈冲本人的一本回忆录,《猫鱼》带给读者的感受是生命经过历练、成长之后的轻捷与老练。如题《猫鱼》,这个世界里,即使是一尾小鱼,只要足够坚韧,也能游过大海。
《猫鱼》包含25篇文章,汇聚了陈冲的家族史与个人成长史,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以及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猫鱼》不仅是陈冲个人的自传,也是陈冲家所在的上海平江路的传记。她以自己的成长为支点,“撬动”了祖辈、父辈和兄长的人生历程,也以自己的观察为核心,将外祖母和母亲的人生纳入体察范围,揭示了三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为写好这本书,陈冲做了很多考据工作。她泡在上海图书馆、档案馆寻找祖辈和父辈的资料,再婉转入书,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比影星秘闻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段家族记忆,虽没有宏大叙事,却是陈冲沉浸过、感受过而写下的深具个人痕迹的记忆。
陈冲在书的“前记”里这样写道:“记忆,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枕头上柔软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的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你似乎能感到那里的温度,忍不住伸手去抚它,把脸贴住它。”银幕上,陈冲的表演,能让我们记住“这是陈冲”。她的文字,也像她的表演一样,有其独有的味道。
就个人感受而言,我从《猫鱼》中读到的是一个成熟、严肃作家写出的文字,是一个珍贵的文本。这部作品2021年7月就在《上海文学》杂志中名为“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什么”的专栏进行连载,并于当年登上了“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上海文学》的主编金宇澄是长篇小说《繁花》的作者,他是这个专栏的“推手”。正是他,敦促并帮助陈冲写下了这些文字。所以,这本书的“文学性”,是被文学期刊加持过的,值得信任。
提到作品的文学性,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叙述尤为重要。老舍先生有言,把白话真正的香味烧出来。怎么烧呢?文字句法和文章结构得讲究;还要除去文字中的陈词滥调,呈现人心本真;再看火候,控制情绪的投入和疏离。这3样,《猫鱼》都做到了,作品的行文老练从容,叙述张弛有度,是个成熟的作者写下的文字。
其中,陈冲坦诚的叙述态度就是她作品的特色。自传的写作,往往难以逃脱对自己的溢美,能坦诚写下会让自己不适的“真相”,并不容易。对于外婆在抗战期间带女儿辗转到重庆的经历,她写下了触动自己的瞬间,作为读者,我也被击中。“我完全可以想象20岁的姥姥在中央大学文学院第一次读《简·爱》的样子,她一定也向往去发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完善和证实自己,并从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姥姥是个失败的母亲,但她无疑爱自己的孩子。一直保存着我母亲6岁的时候,给她往英国写的信。那一小条发黄的纸对姥姥的价值,我是生了孩子之后才懂得的。”这类真诚的叙述风格贯穿了整部作品,文字中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对命运的控诉,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事实最质朴的呈现和对无常的坦然与理解。
无论怎么言说“文学”,到最后我们总得醒悟,所有的文学都是人学,所有的文学都是“为人生的”。在《猫鱼》中,陈冲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呈现了人生的美丽和残酷。她甚至自道是个自卑的人,对于自己的美丽和作为演员、导演的能力,她并不是很自信。这种惶恐,不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心态吗?
也许,正因为她有这样普通人的心态,才写出了这样一本诚实之书。让普通读者从中看到了清醒的人生态度——她能跳出明星的光环把人生从头再来,也从中读到了一颗跃动的向上之心——她能从端盘子的惶恐学子一路成长为演员、导演和作家。
这样的文字,是能给普通人以启示和滋养的。死水里是难以滋养出蓬勃的生命,是那些悲伤暗淡的时刻成就了向上的生命。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