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建城与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都与一位雄踞一方的诸侯有关——吴王夫差。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称霸中原,筑邗城、开邗沟,以便屯兵储粮和水路运输。邗城位于今扬州城西北蜀冈上的平山乡堡城村境内。邗沟则是一条沟通长江与淮河的水道,长近二百公里,是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河道,扬州也因此被称为大运河“原点城市”。
这座伴运河而生的城市,两千多年来一直因运河而兴,发展出富庶的盐商文化和钞关文化。这些文化的兴盛,与税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豪商云集、文化融合的运河之城
在古代,大运河是扬州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唐代的扬州成为沟通南北的水运枢纽和全国著名的漕运中心。一时间,舳舻千里、商贾如织,前来贸易的波斯、大食等国商人络绎不绝。宋代,扬州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司马光曾在《送杨秘丞通判扬州》中写道:“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当时扬州的运输繁忙和市肆稠密可见一斑。明清时期,借助漕运和盐运,扬州经济逐渐走上巅峰,“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
早茶,是扬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早茶文化能够盛行,也是源于扬州盐商的闲情雅致。在扬州,提起富春茶社,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家早茶界的百年老字号,是运河经济对扬州产生巨大影响的典型例证。
富春茶社以茶和造型各异的面点出名。扬州不在小麦主产区,为什么会推崇面食?这主要还是因为扬州作为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南北饮食文化在此相遇融合,蟹黄包、糯米烧麦等独具特色的面点应运而生。
在扬州已经流淌两千多年的运河,除了造就扬州的繁华外,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有天宁寺行宫等10个遗产点和瓜洲运河等6段河道收录其中。
盐税收入“动关国计”
以扬州为中心的江苏沿海一带,是海盐的重要产地。大运河的开通连接起扬州原有的运盐河,为海盐向北方运输开辟了重要的水上通道,也成就了扬州的繁华。
西汉时期,定都广陵(今扬州)的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并通过运盐河将食盐行销各地,获得的财政收入可与中央政府相比,扬州的盐业自此开始繁荣。元代,扬州始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掌管两淮地区的盐务工作,这奠定了扬州作为两淮盐业运营中心的地位。
明清时期,盐业贸易实行盐引制。盐引,即政府在商人缴纳盐税后,发给盐商的食盐支领和运销许可凭证。商人向政府缴盐税、取得盐引,持盐引在规定的范围内领盐、贩盐。当时,因盐业贸易由官方垄断,利润很高,盐引成为盐商趋之若鹜的对象。扬州有条引市街,就是当时盐商集中交易盐引的地方。引市街曾吸引诸多盐商聚居于此,街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盐商的住宅遗址。
清代首任巡盐御史李发元曾说:“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扬州盐税收入已占全国盐税收入的60%,可见当时扬州的盐业及其税收的重要性。
一道城门见证钞关兴衰
明清时期,朝廷在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设立征税机构——钞关,扬州钞关就是运河七大钞关之一。钞关原本位于扬州旧城南门,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修筑了新城,钞关又设在新城的挹江门(位于今扬州埂子街)。清代沿袭明制,继续在扬州设立钞关。
扬州钞关的税收主要由货税、船料构成。货税以船只运输的货物为征税对象,根据货物的类别、重量收税;船料则按船只的梁头数目征税。据《清宫扬州御档》统计,在清代前期的百余年间,扬州钞关年均货税收入超过18万两,在全国钞关中排名第二。
钞关税收为明清两朝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商民的负担。为了少缴税,商民往往在过关之前就地买卖商品。
张廷玉的《题为遵议扬州江海两关税务办理厘剔规费等事》曾记载,当时,沿运河从北方过来的商船,往往在扬州钞关办理查验手续之前,先把部分货物就地转运、贩卖到扬州的邵伯镇,未售完的货物再雇船过关走查验通道。这样一来,需要缴纳的关税便显著减少。
为满足商民在扬州卸货、转运、旅居过程中的消费需求,钞关附近商业、服务设施应运而生,各类铺面沿运河而开。岸上车水马龙,河中画舫荡漾。扬州“红豆词人”吴绮有词《望江南》曰:“扬州夜,花月拥邗关。锦瑟两行倾玉碗,红灯千影照珠鬟,春露不曾寒。”词中的邗关,就是扬州钞关。
清代晚期,由于黄河改道以及大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漕运从运河转向了海路,扬州钞关的命运随之变化。1922年,商办镇扬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垫资建成了一座新城门——福运门,人们进出扬州城不再通过挹江门,扬州钞关自此更加冷清。1931年,国民政府宣布裁撤扬州钞关。
今天的大运河扬州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运输职能,但更多展现的已是文旅价值。近年来,扬州挖掘运河文旅资源,通过串珠成链,推出古城古巷游、美食体验游、古运河水上游、博物馆研学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2023年,扬州市旅游接待总人次首次突破1亿,实现旅游总收入929亿元。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扬州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