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江汉关博物馆里,陈列着3枚引人瞩目的清代银锭,它们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3枚银锭面值均为50两,外观呈马蹄形,有大半个手掌大小,其中有2枚为清光绪年间铸造,1枚为清同治年间铸造,上印有清晰的“江汉关”铭文。这3枚银锭虽因岁月淘洗而变得颜色暗淡,却记录着中国近代的一段屈辱史,值得我们铭记与警醒。
建在百年大楼中的博物馆
1862年,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准,江汉关正式建立,其主要职责是收税、缉私、测量长江航道等。当时江汉关将所收税银集中铸成银锭上缴国库,用于满足清朝财政需求和促进贸易。
1924年1月,作为江汉关海关办公场所的江汉关大楼建成,它由主楼及其顶部的钟楼组成,曾一度是武汉市最高的建筑物。大楼外观庄重典雅,整个建筑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风格。大楼正立面女儿墙的正中处,篆刻有著名书法家宗彝所书“江汉关”三字。
2001年,江汉关大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这里作为江汉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武汉开埠以来的历史。这座百年大楼本身也是镇馆之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江汉关博物馆展厅面积达2300平方米,馆内有税务司、秘书课、江务课等海关旧址的复原陈列,以及各类藏品、文献资料近万件。走进博物馆,仅一墙之隔,武汉江滩游人如织、人声鼎沸的景象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历史气息的宁静氛围,让人能沉下心来慢慢观赏文物,了解江汉关的前世今生。
晚清关税收入不少用于赔款偿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扩大通商口岸范围,汉口便是其中之一。汉口开关通商后,“海舶江轮排似节,大船争比小船多”,商贸较之前更加繁荣。
江汉关刚设立时,只征子口税。子口税源自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根据该条约,英国商人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货物运销国外时,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进出口关税外,还要缴纳2.5%的子口税,以代替在中国境内运输货物沿途所经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子口税税率较低且只统征一次,实际负担低于中国商人运销货物缴纳的各类苛捐杂税,造成了洋商和中国商人不公平的市场地位,为洋商推销洋货和搜刮物产提供了便利,也导致地方政府的税收受到侵蚀。
1861年,湖广总督官文三次上书朝廷,要求尽快在汉口征关税。官文在奏折中表示,如果不改革江汉关的关税制度,“长江之利为洋商占尽,长江税收为外商漏尽”。朝廷同意了官文的奏请,1863年1月,江汉关开始征收关税。开征关税之后,每年的收入非常可观。由于缴纳关税的银子都是碎银,上缴国库前需委派专门机构将碎银铸成银锭,这就是江汉关银锭的由来。
既然关税数额如此巨大,为何今天存世的海关银锭却十分少见?
原来,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在上海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由外国人帮办海关税务,清政府还要以关税作为担保,偿还部分赔款。从咸丰朝开始,清政府一遇到较大战事和战争赔款,就向洋商借债,再用海关收入还债,关税用于还款的海关中就有江汉关。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3次,计4500多万两,其中以关税还款或抵押的就有25笔,计3200多万两,占总数的七成。
正因江汉关的税银大部分都用于偿还清政府的外债和战争赔款,剩下的也都上缴国库,所以今天存世的江汉关银锭极少,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近代中国海关管理逐步现代化
当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被外国人把持,但由于引进了相对先进的管理模式,客观上各海关的运营管理水平相比之前有所提高。
在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前,华中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贸重地也设有相关的税收关卡,但这些传统关卡主要采用包税制,缺乏详细的税收细目和整体收支预算。在包税制下,政府只是大致确定来年的税收总额,只要当年的税收收入达到规定的数额就算完成任务。超出部分除支付人员薪水外,其余的由关卡管理人员自行支配,上报多少完全凭其片面之词,因此这种制度存在不少漏洞。
近代中国海关引进西方管理制度后,财务管理方面发生变化,如江汉关采用的就是收支两条线的预算年报表制度,每年都要编制一份详细的年度财务预算书。国民政府总税务司署要求,各地“海关于每年未开始前,预饬各关就规定的科目编呈全年度预算”。
年度财务预算书分为两大部分,即常时部分和临时部分。常时部分包含海关各科的行政经常费用,例如俸给费、办公费等;临时部分则包含改进业务及新计划支出的费用,如增设分卡费、购买缉私舰艇等。这样分门别类进行预算编制,不仅一目了然,还提升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江汉关大楼和那3枚静静陈列着的银锭,见证了中国被列强掠夺的历史,也见证了百年来时代的变迁。如今,江汉关大楼已成为武汉一处迷人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各地游客来此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武汉市青山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