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改革茶税固边防

2025年01月13日 版次:08        作者:伏杰

左宗棠是晚清的军政重臣、洋务派的重要代表,先后担任闽浙、陕甘、两江总督和军机大臣,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一举收复了新疆。

左宗棠较早意识到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并重。清同治五年(1866年),他创办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培养造船和海军人才,加强海防。同年,因西北地区起义反清,他调任陕甘总督,后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在此期间,左宗棠发现西北地区茶税税源丰富,可以补充边防军饷。

据《清史稿》记载,当时茶税是仅次于盐税的重要商税,清政府“自咸丰五年(1855年)始,凡贩运茶斤,概行征税,所收专款,留支本省兵饷”。甘肃不产茶,但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茶叶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茶税便成为当地的重要税种。当时,茶叶由官方垄断经营,实行准入制,由官府颁发一种运销执照——茶引。茶引上列明运销数量及地点,茶商完税后取得茶引,凭茶引到产地购买茶叶,再到规定区域贩卖茶叶。

当时在兰州,以晋商为主的东柜和回族商人为主的西柜掌控了茶叶市场。但咸丰年间因为匪徒滋事、盗贼充斥,东、西两柜均无人纳税领引,西北茶务一度停顿长达10年,茶商还积欠了大量税银。西北平定后,左宗棠积极筹划增加西北茶税收入,着手改革茶税制度。为打消茶商对追征欠税的顾虑,他征得户部同意,积欠税收暂不追究。他还在扶持东、西两柜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兰州组建了以湖南茶商为核心的南柜,扩大茶叶销售规模。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沙俄强占伊犁,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又在新疆建立非法政权,清朝局势出现严重危机。清廷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西北“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左宗棠的主张得到清廷认可,但军费不足需要他设法筹集,于是他主张将茶引制改为茶票制,得到朝廷的许可。商人领茶票后可以自由贩运茶叶,打破了过去只有官府认定的茶商才能领引并在规定范围内运销的限制。朝廷还免除了其他附加在茶税之上的杂税,茶叶行销内地每一百斤只要纳正税银3两和厘金(地方为筹措军费收的税)1两数钱;经西北出口的茶叶,需要在边境再缴纳厘金一次。

改革茶税后,茶商税负相应减轻,此后西北“茶务日盛”。改革前每年只能征收茶税正税8万余两、杂税4万余两。“以票代引”改革当年就发行茶票800多张,产生茶税收入23万余两,充实了西北军饷。

1875年,左宗棠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打响了收复新疆的战役。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新沂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