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木刻绘新年

2025年01月20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孙晓斌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明清鼎盛。年画制作有传统和现代工艺,题材广泛、寓意吉祥。我国年画种类众多,有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等。

在众多年画中,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细腻的笔法而闻名。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代中期达到鼎盛,杨柳青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战争时期,杨柳青木版年画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支持下、在年画艺人的坚守和传承下,杨柳青木版年画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新春年俗,过年仪式感满满,其中既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写实场景,也有“肥猪拱门”“财宝满仓”这样的新春意象,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带着喜庆祥和的美好寓意,给春节增添了独特韵味。

2024年岁末春节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春节申遗宣传视频中,出现的“大娃娃抱鱼”年画,正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年画之一——《莲年有余》。消息传出后,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的霍庆顺特别激动,这让他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更有信心。

霍庆顺出生于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制作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十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印制木版年画。据他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采用的是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制作方式,绘制分为“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比起其他年画纯粹的套版上色,颜色更加细腻、画面更加灵动,因而广受人们喜爱。

“春节所传递的和谐、团圆、喜庆等价值观,从我们的年画中都可以看到。”霍庆顺说,比如《莲年有余》的画面是一个胖娃娃抱着一只鱼,谐音“余”,取盈余之意;莲花代表和美、团圆、连续之意;娃娃的发型,一边是男娃的小辫子,一边是女娃发髻上戴花,凑成一个“好”字。这些都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杨柳青木版年画走出国门,受到海外民众的喜爱。霍庆顺也曾前往俄罗斯、罗马尼亚、泰国等国家宣传年画艺术。

最近,霍庆顺与清华美院合作设计了蛇年生肖年画,还创作了“吸金聚财”等深受大众喜爱的年画作品。今后,他希望能通过春节这个“媒介”,让年画真正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了解和领略中国文化的窗口,感受到年画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转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