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萧放:春节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和文化”

2025年01月20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李萍 采访整理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节日。

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

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3000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体现了农人的生活节律。

数千年来,春节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不断被丰富,承载着人们自农耕文明以来对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期待,凝结着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四时更替、周而复始的客观规律时,恰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等多种关系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中国人民还创造延展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各式各样的庆祝,让春节充满仪式感,也让春节成为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符号。

春节为什么能够申遗成功?因为它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也因为它节俗丰富、生动,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向世人传递了和睦、和谐、和平的中华文明理念,增进了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往来。可以说,春节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和”的文化价值。和平是春节作为人类非遗的重要标识。

所以在我看来,春节申遗成功既是世界送给中国的一份礼物,也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华文化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文明的互鉴交流。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目前,世界上已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此次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普遍性,以及丰富而深刻的中华文明特性的广泛认同。

“中国年”变为“世界年”,我们当然感到自豪与高兴。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春节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我们还需要在多个方面继续努力。比如,集聚专家学者,从非遗保护传承的角度开展更多相关研究与实践;加强国际传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向世界生动讲述春节故事;积极支持各国举办春节庆典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

春节申遗成功后,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个第一,既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有关,也跟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方的合力作用有关。还有不到10天,我们即将迎来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期待今年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喜庆热闹、更有“年味儿”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