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小酒馆的角落里,老友们围坐一桌,酒香与笑语交织。一个朋友忽然感慨地说道:“现在非常怀念过去的年画。”他的这句话,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大家都兴奋地谈论起有关年画的故事。
记忆中,年画是一抹亮色,温暖而鲜明。它犹如新春的使者,是家家户户门楣上不可缺少的吉祥符号,伴随人们敲响迎接佳节的喜庆钟声。
那时的年画,色彩总是那么饱满,红得热烈,绿得勃发,黄得温暖,蓝得深邃。画面或是福禄寿三星高照,笑容可掬,慈眉善目,传递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温情;或是鲤鱼跃龙门,水花四溅,生动活泼,寓意着“年年有余”,让人心生向往;更有成群的抱鱼娃娃,或笑或闹,围绕着硕大的莲蓬,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家族的兴旺。
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门神画,这种艺术形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礼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门神的传说,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因噩梦致病,大将秦琼、尉迟恭自告奋勇守护宫门,后命画工将二人形象绘于宫门上,形成“门神”,即年画的雏形。到了宋朝时期,年画题材逐渐丰富,从最初的辟邪驱鬼的符箓,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等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得我小时候,每逢腊月二十六(春节前当地的一个重要大集)这天,父亲总会牵着我的手穿过蜿蜒的乡间小路,走七八里地,去一个叫作刘夫青的地方(河北省南皮县境内)赶集。寒风虽刺骨,但父亲的手总能给我带来温暖。来到集市上,只见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年货琳琅满目。然而,我最期待的还是那一排排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年画摊位。
父亲知道我对年画的喜爱,每年都会特意带我来挑选几张。他带我来到摊位前看画,听一位六七十岁的摊主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每幅年画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我选定想要的年画时,父亲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来买。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拥有年画的喜悦,更是父亲的宠爱。
回家的路上,我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珍贵的年画,生怕它们被损坏。一到家,我和父亲便迫不及待地将年画贴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跃然纸上,我仿佛能感受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心中充满期待。
如今,年画似乎正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数字化时代浪潮下,电子贺卡、网络祝福成为新宠,虽然便捷却缺少一份触手可及的温度。有时,在老旧的村落或是城市的古玩市场,偶尔还能瞥见那一方斑斓的历史遗痕,让人感慨于那些逐渐远去的美好。
怀念年画,其实是怀念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种全家人在一起,用年画装点家,让爱与希望在家中流淌的温馨时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或许我们更需要找回那份仪式感,让心灵有个温暖的栖息地。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东光县税务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