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的大门从腊八起就缓缓打开。这一个多月里,各种各样的年俗依照年节顺序次第进行,汇聚成了独特的“年味儿”。
我们常说的“过大年”主要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是“过大年”的开始。腊八节要喝腊八粥,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盛满了老百姓盼丰收、保健康、祈平安的美好愿望。
腊八之后的下一个年节就是小年。北方小年基本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则为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不少地方有送灶王、吃灶糖的习俗。腊月二十四还是扫尘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彻底打扫室内卫生,寓意着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因为过完小年,就意味着离春节不远了。
腊月二十五到腊月二十八主要是春节准备阶段。俗语称: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贴花花)……人们按照这些年俗准备各种年货,同时还要装点门庭,增加节日喜庆的氛围。这里的“花花”包括春联、年画、福字等,只要贴上“花花”,过年的氛围瞬间就拉满了。
腊月二十九,俗称“小除夕”。这一天,人们要“上坟请祖上大供”,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还要置办酒宴。
经过二十多天的忙碌,终于到了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的团年礼俗是“过大年”的重头戏。
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年俗,年夜饭有祝贺丰收、庆祝全家团圆之意。吃完年夜饭,长辈会给晚辈准备压岁钱,保佑其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然后,全家围坐在一起,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伴随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新年零点的钟声响起,此时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梦想与希冀。
新年头几天主要的年俗活动是拜年。大年初一清晨,人们身着新衣出门拜年,街坊邻里互道吉祥话。初二闺女会回娘家拜年,初三则主要是拜亲戚。
正月初四,是民间传说中灶神返民间带回吉祥安康的日子。灶神,是管理民间饮食的官员,每家每户都要焚香、烧金纸以示恭迎。
正月初五,是春节期间又一重要年节,相传这天是财神的生日,因此人们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如果说“过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
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会和家人一起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预祝新的一年家人依旧能够欢聚一堂。俗话说“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完年”。元宵节后,春节喜庆的气氛会慢慢散去,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春节的这些年俗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望。这些年俗一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成了习惯,成了风俗,成为了我们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