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群“梁山好汉”闪亮登场,他们挥动英歌槌,边吼边舞,呐喊声响彻四方,所到之处一片欢腾……进入腊月,广东省潮汕地区年味渐浓,在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村的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一群表演者正在为春节演出加紧排练。
普宁英歌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初是老百姓强身健体的一种活动形式,后根据《水浒传》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改编,一代代流传至今,形成了集武术、舞蹈、音乐等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壮美阳刚的群体舞蹈,普宁英歌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表演风格威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的精神风貌。
2006年,普宁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普宁英歌以威猛阳刚的气势火爆出圈,相关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热传,被不少网友称为“民间街舞”“中华战舞”。2024年春节期间,英歌舞更是火出国门,在英国伦敦通过一段“炸街”的表演,一战成名,让国外观众为之惊叹。
陈来发是当时的带队队长。作为南山英歌传承基地的负责人,陈来发也是普宁英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8岁开始学习英歌舞,是普宁英歌第六代传人。他的舞姿灵活威武、快捷迅猛,代表作品有《英歌雄风》《南山英歌》等。
据陈来发介绍,普宁英歌的服装、脸谱和一招一式都有讲究,表演者身着以黄、红、绿、白、黑为主色的服装,化着代表不同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脸谱妆,每人手执一对英歌槌,配合锣鼓点,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时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横步,非常考验表演者的体力,也很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
目前,普宁英歌有超过100支表演队伍,按节奏板式划分为快板、中板、慢板3个流派。陈来发带领的南山英歌队属于快板流派,节奏快、感染力强,深受观众喜爱。在陈来发的带领下,2023年,南山英歌先后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五四”特别节目等。2024年春节,南山英歌又走出了国门。
“在潮汕,没有英歌就没有年味儿。”在陈来发看来,英歌能够从粤东潮汕走到央视舞台,从中华大地走向国际舞台,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他认为,此次春节申遗成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为非遗传承人继续传播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契机。
“作为普宁英歌传承人,我非常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和宣传中来,共同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保护好、发扬好、传承好。”陈来发说。